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保定站上“京津冀”機遇風口 產業集群搶先領跑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8 16:41:40

地處冀中,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位置的保定,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站上發展機遇關口。

在保定市市長馬譽峰看來,保定面臨的發展機遇是歷史性的,并且這種歷史性的程度不亞于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上海浦東和本世紀以來的天津濱海新區。

每經記者 張雯

地處冀中,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位置的保定,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站上發展機遇關口。

在保定市市長馬譽峰看來,保定面臨的發展機遇是歷史性的,并且這種歷史性的程度不亞于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上海浦東和本世紀以來的天津濱海新區。

在9月底的一場與全市企業家的懇談會上,馬譽峰用五句話來講解“保定機遇”:發展潛力勢必迸發、城鎮化格局加速形成、協同創新動力無限、合作項目紛至沓來、百姓實惠越來越多。

站在機遇關口,下一個五年的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據今年7月份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京津冀十三五規劃進入編制階段,而將京津冀作為整體統一編制五年規劃尚屬首次。

“‘十三五’時期的5年正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由頂層設計到全面實施的重要階段,保定正在進行‘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一位不愿具名的保定市政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本情況是既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相契合,又要與保定資源稟賦及基本市情相契合,保定的重點任務是一定是以服務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基本重心的,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加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治理,時不我待。”

而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建設商埠城市、打造產業集群等“大動作”的接連打出,保定正在謀動一個“更大的保定”。馬譽峰曾發此壯志,“地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核心功能區的保定,天時地利人和皆具,正跨入一個乘風破浪、大有可為的嶄新時代,來到保定,一切搞定”。

“大保定”雛形初現

今年以來,通過實施行政區劃調整,保定的主城區面積擴大8倍,一個“大保定”的格局正在形成。

區劃調整后,保定市轄區由3個變成5個,市區面積由原來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擴大了2219平方公里,在河北省位居第二,市區人口由原來的119.4萬人增加到280.6萬人。

馬譽峰表示,“這是保定為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所作出的重大決策。”

雖然一個城市的經濟張力與發展潛力,并不能單純以規模面積來衡量,但行政區劃調整的決策,對這座3000年歷史又位處“京津冀”一角黃金位置的古城而言,恰如一個在合適的時間引發的合適的爆點。

“‘大保定’之大并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大,其必然要指向城市空間優化、城市功能提升,以及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的大大加強”,上述保定市政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于此,保定市新設的三區在項目引進、資源配置、城市發展上,將在‘大保定’思維下,在現有基礎之上向中心城區靠攏,瞄準的將是高端、新興產業,需要構建與中心城區既統一又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而在市政資源、新城區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要通過頂層設計加快推進”。

實際上,“大保定”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命題下加速謀動:4月28日,北京中關村在京外設立的首個創新中心——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揭牌,眾多企業、科研單位已入駐其中;7月3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央企進河北”活動在保定舉行,國資委主任張毅攜87家央企負責人與河北高層簽訂意向總投資超過1.6萬億元。當日,保定方面透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保定被納入京津保中部核心功能區,列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而在隨后三個月里,保定市政府又馬不停蹄地分別與北京豐臺區、西城區、房山區等地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涵蓋醫療、教育、科技、文衛、園區合作等諸多領域。

在長期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議題的方塘智庫研究員張五明看來,“這些保定‘大事件’可以說清晰反映了保定在未來戰略路徑選擇上的邏輯,一是加強與北京的合作與聯系,以產業轉移、對接為紐帶,盡可能向同城化靠攏,二是以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提升產業層級和可延展性,并完成城市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的構筑,三是通過城市空間的重新布局和調整進而實現一個‘大保定’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綜合性崛起”。

產能承接之旅

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在與北京地緣位置唇齒相依的保定看來,產能的承接與協同發展正在成為一個更宏觀的發展邏輯。

如何從歷史地緣的脈絡中突圍出來,憑借一個現代化產業完備的身份,讓京津冀重新認識保定?保定的選擇是集中力量打造產業集群式發展,而這,恰恰也是京津冀三地“十三五”產業發展科學規劃和頂層設計的重要努力方向。

不久前,馬譽峰在一次講話中表示,“我們在全市整合規劃了34個產業園區,搭建起產業承接平臺,把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撐點、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外資進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場的橋頭堡。”

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形成培育產業集群的載體,進而引得鳳凰來。

“在承接京津遷出產業上,保定以園區為載體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認為,“比如保定地區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和汽車產業集群,都已經具備一定優勢。”

“保定要拿什么撐起自己的區域價值呢?從中長期看,保定要想借勢北京,向同城化靠攏,單靠國家戰略或是政府協議是不夠的,市場邏輯決定了京、保未來的親密程度”,張五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保定未來的期待,首先可以考慮將其作為同城化進程中首都的戰略腹地,保定城市定位的首要功能是服務首都,這也是其城市戰略價值的核心,第二可以考慮作為河北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的中樞,產業特別是制造、新能源產業對技術的需求度也較高,第三從河北區域經濟格局來看,保定的崛起將成為河北區域聯動的支撐,第四也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保定的支柱產業能夠做大做強,很可能成為河北未來開放戰略的新價值高地。”

張五明認為,保定有著比較扎實的制造業基礎,如英利(設備制造)、長城、巨力等,多為本土民營企業,消費市場面向全球,對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的訴求很高。未來隨著北京以及其他外部跨國企業的入駐,保定在河北乃至北方地區的海外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而在此前保定與北京多個區縣的密切對接中,產業集群的概念亦被凸顯出來,從信息化產業集群、制造業產業集群再到加工業產業集群,不同的產業集群定位,也愈加明晰了保定未來發展方向所指。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保定市與京津合作項目共183個,總投資3923.42億元。其中,在建項目58項,總投資1101.52億元;簽約待建項目54項,總投資1506.45億元;洽談項目71項,總投資1315.45億元。

目前,保定市和中關村合作共建的“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項目,被定位為信息化產業集群。據了解,保定市將已建成的占地45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雙子座”大樓無償提供給中關村使用,后期收益由雙方進行分配,而中關村將重點引進電子信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產業,逐步把“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打造成為中關村“飛地經濟”示范園和引領保定戰略新興產業聚集發展的科技中心。此外,保定市還與豐臺區進行了“一區多園”合作,目前已初步確定易縣、滿城縣等五地為雙方共建園區的試點縣。

在保定對接京津協調聯絡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岳文民看來,保定在和京津項目對接方面能取得突出的成績,與保定不斷創新園區建設模式有直接關系,據其介紹,保定在和不同的合作對象接觸中,針對各自的特點,制定最優化、可行的模式,而這種方法也受到了京津政府部門、企業的認可。

重磅打造北方商埠之都

在歷史上走出濃墨重彩“北方商鎮”稱號的保定白溝,眼下正被視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重點突圍路徑。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規劃建設的白溝新城主要經濟指標均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直接出口創匯連續三年增速達100%,是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經過30多年發展,白溝箱包產業已形成一個輻射周邊10個縣(市)、50多個鄉鎮、500多個自然村,從業人員達150萬人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擁有電商1.5萬余家,2014年經營額達80多億元,為之配套的30多家快遞公司日發貨量近18萬件。目前,白溝已經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生產到成品銷售的箱包業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年產箱包7.5億只,是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白溝新城物流每天始發貨運車輛200余班次,日吞吐量5000多噸,貿易范圍覆蓋全國各地,日均接待客流量達15萬~25萬人次。

“白溝的市場地位是在歷史中形成的,通過過去三十多年來市場自然發育形成的產業鏈深挖、各縣區產業優勢互補,再加上較優越的地理位置,白溝已經形成了拉動保定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10月21日,一位白溝新城管委會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溝的優勢是發展服飾箱包制造業、家居建材業、批發業,現在我們要將白溝打造成‘北京產業轉移首選地’,打造成全國性的現代商貿物流基地,自2014年5月8日白溝新城與北京大紅門地區簽訂產業對接戰略協議以來,落戶白溝的北京大紅門商戶已超過1500戶”。

今年8月,商務部京津冀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調研組到白溝新城進行調研時指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河北省委、省政府及保定市委、市政府都把白溝定位為北京商貿物流產業疏解的承接地,白溝新城以深厚的歷史積淀、濃厚的商業氛圍、成熟的市場運營模式、完備的產業鏈條、完善的功能配套、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區域經濟發展龍頭。

按照北京市2015年的產業規劃,家居市場、建材市場已經被納入禁止目錄,而北京市上千家批發性的建材市場、包括倉儲物流、家具建材門窗企業都面臨著外遷任務,而這給了白溝以形成多種“產業集群”效應的機遇。

10月17日,居然之家與隆基泰和、白溝新城、高碑店市四方簽訂了“居然之家京津冀家居產業園”項目協議,宣布將投資200億元,在白溝打造一個約6500畝地、集家居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產業經濟綜合體。同日馬譽峰在白溝新城調研時說,“作為保定地區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下,白溝新城大有可為,白溝未來的發展充滿商機,要通過提高承載能力、加快產業發展,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北方重要商埠城市。”

事實上,梳理保定今年以來連番大動作,保定的謀劃遠不止于內陸,望向大海亦是其布局棋意。

去年,保定提出規劃34個產業園區,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今年,保定確定了“5+2+5”的產業布局,并且在此基礎上梳理18個承接平臺,如白洋淀科技城、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白石山中美科技國際創新園、大王店產業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目前,河北省正在積極推進保定新能源與智能電網裝備的產業集群建設。

從保定也已成形的產業拼圖來看,“5+2+5”的產業布局所涉及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新能源及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紡織服裝產業、食品產業、建材產業5個傳統主導產業,航空航天及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2個戰略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旅游產業、文化體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5個特色優勢產業。

而在政府的規劃中,這12大類產業將成為保定經濟的支撐。

“北京對于保定更像一個杠桿,杠桿的另一端應該是全球,就這12個產業來看,無論招商引資還是目標消費市場,顯然非北京一城、甚至整個京津冀所能承載的”,張五明認為,“未來的保定應該是全球的保定,保定不僅要著眼北京,更要面朝大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給了保定進行全球化布局的一個可能,而保定需要找到的是一個通道,方向就在天津,保定應加強與天津方面的溝通與合作,尤其要研究如何與天津共同將自貿區的利好向津外擴散,為企業借開放之勢在全球布局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責編 周歡2222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記者張雯 地處冀中,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位置的保定,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下,站上發展機遇關口。 在保定市市長馬譽峰看來,保定面臨的發展機遇是歷史性的,并且這種歷史性的程度不亞于上世紀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上海浦東和本世紀以來的天津濱海新區。 在9月底的一場與全市企業家的懇談會上,馬譽峰用五句話來講解“保定機遇”:發展潛力勢必迸發、城鎮化格局加速形成、協同創新動力無限、合作項目紛至沓來、百姓實惠越來越多。 站在機遇關口,下一個五年的發展規劃顯得尤為重要。 據今年7月份北京市發改委主任盧彥在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京津冀十三五規劃進入編制階段,而將京津冀作為整體統一編制五年規劃尚屬首次。 “‘十三五’時期的5年正處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由頂層設計到全面實施的重要階段,保定正在進行‘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一位不愿具名的保定市政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本情況是既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相契合,又要與保定資源稟賦及基本市情相契合,保定的重點任務是一定是以服務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為基本重心的,加快承接產業轉移、加緊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環境治理,時不我待。” 而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建設商埠城市、打造產業集群等“大動作”的接連打出,保定正在謀動一個“更大的保定”。馬譽峰曾發此壯志,“地處京津冀協同發展中部核心功能區的保定,天時地利人和皆具,正跨入一個乘風破浪、大有可為的嶄新時代,來到保定,一切搞定”。 “大保定”雛形初現 今年以來,通過實施行政區劃調整,保定的主城區面積擴大8倍,一個“大保定”的格局正在形成。 區劃調整后,保定市轄區由3個變成5個,市區面積由原來的312平方公里增加到2531平方公里,擴大了2219平方公里,在河北省位居第二,市區人口由原來的119.4萬人增加到280.6萬人。 馬譽峰表示,“這是保定為了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所作出的重大決策。” 雖然一個城市的經濟張力與發展潛力,并不能單純以規模面積來衡量,但行政區劃調整的決策,對這座3000年歷史又位處“京津冀”一角黃金位置的古城而言,恰如一個在合適的時間引發的合適的爆點。 “‘大保定’之大并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大,其必然要指向城市空間優化、城市功能提升,以及中心城區輻射帶動能力的大大加強”,上述保定市政府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基于此,保定市新設的三區在項目引進、資源配置、城市發展上,將在‘大保定’思維下,在現有基礎之上向中心城區靠攏,瞄準的將是高端、新興產業,需要構建與中心城區既統一又互補的現代產業體系,而在市政資源、新城區建設、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要通過頂層設計加快推進”。 實際上,“大保定”正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命題下加速謀動:4月28日,北京中關村在京外設立的首個創新中心——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揭牌,眾多企業、科研單位已入駐其中;7月3日,“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央企進河北”活動在保定舉行,國資委主任張毅攜87家央企負責人與河北高層簽訂意向總投資超過1.6萬億元。當日,保定方面透露,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中,保定被納入京津保中部核心功能區,列為區域性中心城市。 而在隨后三個月里,保定市政府又馬不停蹄地分別與北京豐臺區、西城區、房山區等地簽署合作框架協議,涵蓋醫療、教育、科技、文衛、園區合作等諸多領域。 在長期關注“京津冀協同發展”議題的方塘智庫研究員張五明看來,“這些保定‘大事件’可以說清晰反映了保定在未來戰略路徑選擇上的邏輯,一是加強與北京的合作與聯系,以產業轉移、對接為紐帶,盡可能向同城化靠攏,二是以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提升產業層級和可延展性,并完成城市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的構筑,三是通過城市空間的重新布局和調整進而實現一個‘大保定’在經濟、社會、文化上的綜合性崛起”。 產能承接之旅 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在與北京地緣位置唇齒相依的保定看來,產能的承接與協同發展正在成為一個更宏觀的發展邏輯。 如何從歷史地緣的脈絡中突圍出來,憑借一個現代化產業完備的身份,讓京津冀重新認識保定?保定的選擇是集中力量打造產業集群式發展,而這,恰恰也是京津冀三地“十三五”產業發展科學規劃和頂層設計的重要努力方向。 不久前,馬譽峰在一次講話中表示,“我們在全市整合規劃了34個產業園區,搭建起產業承接平臺,把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和京津產業轉移,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首都功能疏解的支撐點、京津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外資進入京津乃至北方市場的橋頭堡。” 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形成培育產業集群的載體,進而引得鳳凰來。 “在承接京津遷出產業上,保定以園區為載體的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認為,“比如保定地區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和汽車產業集群,都已經具備一定優勢。” “保定要拿什么撐起自己的區域價值呢?從中長期看,保定要想借勢北京,向同城化靠攏,單靠國家戰略或是政府協議是不夠的,市場邏輯決定了京、保未來的親密程度”,張五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于保定未來的期待,首先可以考慮將其作為同城化進程中首都的戰略腹地,保定城市定位的首要功能是服務首都,這也是其城市戰略價值的核心,第二可以考慮作為河北科技創新、科技產業化的中樞,產業特別是制造、新能源產業對技術的需求度也較高,第三從河北區域經濟格局來看,保定的崛起將成為河北區域聯動的支撐,第四也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保定的支柱產業能夠做大做強,很可能成為河北未來開放戰略的新價值高地。” 張五明認為,保定有著比較扎實的制造業基礎,如英利(設備制造)、長城、巨力等,多為本土民營企業,消費市場面向全球,對于技術創新、產品升級的訴求很高。未來隨著北京以及其他外部跨國企業的入駐,保定在河北乃至北方地區的海外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凸顯。 而在此前保定與北京多個區縣的密切對接中,產業集群的概念亦被凸顯出來,從信息化產業集群、制造業產業集群再到加工業產業集群,不同的產業集群定位,也愈加明晰了保定未來發展方向所指。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保定市與京津合作項目共183個,總投資3923.42億元。其中,在建項目58項,總投資1101.52億元;簽約待建項目54項,總投資1506.45億元;洽談項目71項,總投資1315.45億元。 目前,保定市和中關村合作共建的“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項目,被定位為信息化產業集群。據了解,保定市將已建成的占地45畝、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的“雙子座”大樓無償提供給中關村使用,后期收益由雙方進行分配,而中關村將重點引進電子信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產業,逐步把“中關村?保定創新中心”打造成為中關村“飛地經濟”示范園和引領保定戰略新興產業聚集發展的科技中心。此外,保定市還與豐臺區進行了“一區多園”合作,目前已初步確定易縣、滿城縣等五地為雙方共建園區的試點縣。 在保定對接京津協調聯絡前方指揮部指揮長岳文民看來,保定在和京津項目對接方面能取得突出的成績,與保定不斷創新園區建設模式有直接關系,據其介紹,保定在和不同的合作對象接觸中,針對各自的特點,制定最優化、可行的模式,而這種方法也受到了京津政府部門、企業的認可。 重磅打造北方商埠之都 在歷史上走出濃墨重彩“北方商鎮”稱號的保定白溝,眼下正被視為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重點突圍路徑。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新規劃建設的白溝新城主要經濟指標均以20%至30%的速度增長,直接出口創匯連續三年增速達100%,是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經過30多年發展,白溝箱包產業已形成一個輻射周邊10個縣(市)、50多個鄉鎮、500多個自然村,從業人員達150萬人的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擁有電商1.5萬余家,2014年經營額達80多億元,為之配套的30多家快遞公司日發貨量近18萬件。目前,白溝已經形成了從原輔材料生產到成品銷售的箱包業龐大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年產箱包7.5億只,是全國最大的箱包產銷基地。白溝新城物流每天始發貨運車輛200余班次,日吞吐量5000多噸,貿易范圍覆蓋全國各地,日均接待客流量達15萬~25萬人次。 “白溝的市場地位是在歷史中形成的,通過過去三十多年來市場自然發育形成的產業鏈深挖、各縣區產業優勢互補,再加上較優越的地理位置,白溝已經形成了拉動保定地區經濟發展的增長極,”10月21日,一位白溝新城管委會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白溝的優勢是發展服飾箱包制造業、家居建材業、批發業,現在我們要將白溝打造成‘北京產業轉移首選地’,打造成全國性的現代商貿物流基地,自2014年5月8日白溝新城與北京大紅門地區簽訂產業對接戰略協議以來,落戶白溝的北京大紅門商戶已超過1500戶”。 今年8月,商務部京津冀商貿物流發展專項規劃調研組到白溝新城進行調研時指出,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進,河北省委、省政府及保定市委、市政府都把白溝定位為北京商貿物流產業疏解的承接地,白溝新城以深厚的歷史積淀、濃厚的商業氛圍、成熟的市場運營模式、完備的產業鏈條、完善的功能配套、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區域經濟發展龍頭。 按照北京市2015年的產業規劃,家居市場、建材市場已經被納入禁止目錄,而北京市上千家批發性的建材市場、包括倉儲物流、家具建材門窗企業都面臨著外遷任務,而這給了白溝以形成多種“產業集群”效應的機遇。 10月17日,居然之家與隆基泰和、白溝新城、高碑店市四方簽訂了“居然之家京津冀家居產業園”項目協議,宣布將投資200億元,在白溝打造一個約6500畝地、集家居設計、生產、銷售于一體的現代產業經濟綜合體。同日馬譽峰在白溝新城調研時說,“作為保定地區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下,白溝新城大有可為,白溝未來的發展充滿商機,要通過提高承載能力、加快產業發展,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平的北方重要商埠城市。” 事實上,梳理保定今年以來連番大動作,保定的謀劃遠不止于內陸,望向大海亦是其布局棋意。 去年,保定提出規劃34個產業園區,承接京津產業轉移。今年,保定確定了“5+2+5”的產業布局,并且在此基礎上梳理18個承接平臺,如白洋淀科技城、國際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白石山中美科技國際創新園、大王店產業園、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目前,河北省正在積極推進保定新能源與智能電網裝備的產業集群建設。 從保定也已成形的產業拼圖來看,“5+2+5”的產業布局所涉及有汽車及零部件產業、新能源及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紡織服裝產業、食品產業、建材產業5個傳統主導產業,航空航天及新材料產業、生物醫藥產業2個戰略新興產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旅游產業、文化體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5個特色優勢產業。 而在政府的規劃中,這12大類產業將成為保定經濟的支撐。 “北京對于保定更像一個杠桿,杠桿的另一端應該是全球,就這12個產業來看,無論招商引資還是目標消費市場,顯然非北京一城、甚至整個京津冀所能承載的”,張五明認為,“未來的保定應該是全球的保定,保定不僅要著眼北京,更要面朝大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給了保定進行全球化布局的一個可能,而保定需要找到的是一個通道,方向就在天津,保定應加強與天津方面的溝通與合作,尤其要研究如何與天津共同將自貿區的利好向津外擴散,為企業借開放之勢在全球布局提供更便利的條件”。
京津冀 商埠之都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