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7 01:21:39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10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7.2%,增幅比1~ 9月下滑0.3個百分點,這是今年以來增幅第一次下滑。10月當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僅增長5.5%,較9月下降3.5個百分點,這已是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連續三個月下滑。
盡管有國慶中秋長假“連休”、基數效應(去年10月銷售回升)的影響,但在利率降至歷史低位,“金九銀十”期間重點城市樓市表現不俗時,銷售增幅下降或許意味著樓市回升動能減緩。
對此,國家統計局的解釋是,1~10月,重點城市樓市銷售面積與1~9月持平,非重點城市銷售下滑0.4%,拉動全國銷售下行。這意味著占庫存70%左右的三、四線城市拖累了全國樓市回升。筆者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策激勵效應邊際遞減。
庫存逆勢走高,并與銷售背離是樓市回升動能不足的第二個原因。商品住房庫存結束了連續兩個月的減少態勢,10月大增1180萬平方米。CREIS中指數據顯示,10月監測的37個主要城市成交面積環比上升17.73%、庫存下降1.8%,三、四線城市銷售和庫存情況急劇惡化。
事實上,庫存應該包括待售庫存、在建庫存和已批未建庫存三部分,而常說的庫存僅僅是待售庫存或顯性庫存。由于三、四線城市往往采取“一二級聯動”、“超級大盤”、長周期開發模式,在建庫存和已批未建庫存(隱性庫存)非常大。
目前,三、四線城市的開發投資、新開工占全國的45%和60%。因此,庫存是制約樓市先行指標(開發投資、新開工和拿地)觸底的主因。眼下,開發商資金面已明顯改善,但“加杠桿”意愿不足。
1~10月,開發企業到位資金同比增長1.3%,增速比1~9月提高0.4個百分點;融資渠道也全面打開,公司債1~ 10月發行4267億元,比去年同期翻了4倍,開發商發債占比60%,發行利率在5%左右,比2011~2014年平均降低了2%。因此,即便資金面改善,但由于庫存壓力大,開發商“加杠桿”積極性并不高。
1~10月,盡管投資結構改善,服務業投資、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投資快速回升,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依然延續去年以來的回落態勢。除財政政策傳導機制不暢致使基建投資增速下滑外,房地產投資下滑或是主要原因。
目前,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7.6%,若將上下游關聯投資等計算在內,加上基建資金對房地產的部分依賴,房地產及相關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50%~60%。
因此,加速庫存消化成當務之急。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就房地產市場提出“化解庫存,促進房地產平穩發展”的重要指示。因此,預計新一輪“去庫存”政策會接踵而至,比如首套房首付下降、棚改安置貨幣化、降低非普通住房購置稅費等。
另外,基于總量政策邊際效應減退的考慮,化解“結構性庫存”的政策將被重視,即鼓勵返鄉置業。
當前,城鎮戶籍人口和高收入人群購房需求釋放殆盡,已經進入非剛性的改善需求。而外來務工人群則是我國人口紅利和適齡購房紅利的主體,也是剛性需求的主體。這部分人群數量高達2.5億,在大城市就業并有一定積蓄,但在就業地購房的僅占1%。而基于自己最后“落腳”或“孝敬父母”考慮的返鄉置業,已經占三、四線購房比例的20%~30%。
鼓勵返鄉置業,一方面可以消化樓市庫存,另一方面能夠推進新型城鎮化,夯實經濟發展的內需動力,還能達到合理疏解特大城市人口的目的。下一步,為了避免消化庫存的短視效應,基于新型城鎮化而推進的返鄉置業應該成為政策基調。
首先,應加速推進大城市傳統產業向三、四線城市轉移,以“人跟著就業走、就業跟著產業走”的規律,夯實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和房地產發展的產業基礎;其次,打通三、四線城市與區域內大城市的交通連接,全面開展產業配套與協作;第三,三、四線城市新區等庫存集中地要做好公共配套規劃、承接產業轉移、加速農業產業化,吸引區域內農業人口轉移;最后,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鼓勵外來人口扎根,以此促進消費和投資集聚,夯實經濟發展的內需基礎。
(作者為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