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7 01:21:17
滬港通開通這一年,確實沒有虛度光陰。那么,滬港通這一年發揮了哪些作用?還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
今天是2015年11月17日,恰逢滬港通開通一周年。滬港通開通這一年,確實沒有虛度光陰。那么,滬港通這一年發揮了哪些作用?還有哪些利好值得期待?
大勢縱覽
滬港通“引爆”A股牛市 兩地資金持續互通
◎每經記者 袁東
在內地普通投資者中,或許關注滬港通的人有限:一方面,50萬元的資金門檻限制了不少散戶;另一方面,對港股的陌生感以及認為港股“大漲大跌”的印象也影響了投資者的判斷。
分析人士認為,對于投資者而言,滬港通不僅是一條投資港股的通道,通過滬港通的資金往來,還可以得到更多信息作為投資的參考。而滬港通開通本身,對兩地市場就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成A股牛市起點
2014年的11月17日,滬港通正式推出。滬港通推出后,內地、香港地區合資格投資者可以買賣對方市場的相關股票,這是兩個市場互聯互通的重要一步。
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資本市場的重大事件也在客觀上對A股牛市起到了較強的助推作用。滬指自2007年創出6124點歷史高位后,長期處于下行趨勢;而滬港通開通之日,可謂滬指的一個重要節點:2014年11月17日,滬指以2506點開盤,自此僅半年多時間,滬指扶搖直上,2015年6月12日盤中觸及5178點的年內高點,漲幅達108%,輕松翻倍。雖然此后因為種種原因,股指震蕩下行,但今年上半年的大牛市仍讓很多人記憶猶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相對于滬港通對A股立竿見影的催化效果,滬港通對港股的催化效果要來得晚一些,并且有其他因素助推。
在滬港通開通后,港股恒生指數仍然長時間橫盤震蕩,一直到今年3月底,港股市場出現變化:
彼時,證監會和保監會相繼公布了《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參與滬港通交易指引》和《關于調整保險資金境外投資有關政策的通知》,兩部門雙管齊下,促進了大量內地資金涌向香港地區。在上述利好消息刺激下,港股開始飆升。恒指從4月1日的24955點,在6個交易日內就飆升至28016點,漲幅達12.51%,并在4月27日觸及前期高點28588點。
兩地資金互聯互通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內地和香港地區的資金已經與對方市場產生了緊密關聯。雖然在過去整整一年的時間里,北向滬股通3000億元的額度,已使用了1207億元,占總額度的40.23%;南向港股通2500億元(均為人民幣)的額度已使用了918億元,占36.72%,似乎還不夠火爆,但具體到個股上,北上資金已大范圍進入眾多A股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
最典型者當屬海天味業(603288,SH),截至9月30日,北上資金已成為海天味業的第一大流通股東和第四大股東,北上資金持有海天味業流通股比例達21.18%;其次是上海機場(600009,SH),截至9月30日,北上資金已是上海機場的第二大流通股股東,所持股份占流通股比例達16.71%。此外,青島海爾(600690,SH)和宇通客車(600066,SH)也有北上資金“挺進”。
與北上資金進入內地不同,內地資金早就全方位進入港股市場:首先,港股中有88家AH股,這些公司的股份同時在內地和港交所上市,而且還有大量在內地有業務的企業在港交所上市。同時,內地資本南下香港地區進行收購、借殼的舉動也日漸增多。
內資持續潛伏有何深意?
分析人士認為,由于投資者結構和資金來源大不相同,內地與香港地區投資者的投資風格也差異頗大。
香港第一上海首席策略師葉尚志就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北上資金通在滬港通上的主要操作策略還是持續投資并注重高拋低吸。
在滬港通開通之初前5個月,北上資金通過滬股通持續流入內地,但在4月初港股暴漲的那幾天,資金回流香港地區;隨后,7月A股大幅震蕩時,北上資金更大規模的回流香港地區。值得注意的是,從10月16日至今,北上資金一直表現為從內地回流香港地區。
從過去一年的多的表現看,滬指穩步上漲時,北上資金持續流入內地;而當港股大漲或滬指大跌時,北上資金都會回流香港。
只是近一個月的情況需要格外關注。近一個月時間滬指震蕩向上,累計上漲8%,恒指震蕩向下,跌近4%。但在這一個月時間里,北上資金卻持續流出。這似乎與以往的經驗有矛盾;而南下的內資在過去的一年基本都是持續流入香港地區,只在7月初表現為短暫回流內地。
此外,在遇有利好預期時,內資南下的力度會加強。如3月底,證監會和保監會公布了兩項有利于內地機構南下的政策后,南向港股通的流入就出現了大幅的上漲。
從今年4月27日起,恒指開始持續下跌,從28588點一度探至20368點。不過總體來看,內地資金卻表現為越跌越買。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了部分資深投資者的想法,他們或許是在等待利好消息的落實而提前潛伏。對于可能的利好,一方面是12月美國加息的幾率越來越大,一旦確定,就是利空出盡;另一方面就是深港通推出。目前各方對于深港通開通的討論非常多,管理層也表示了支持的態度,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假設未來幾個月管理層宣布推出深港通,多數投資者應該不會感到意外。
投資機會
深港通呼之欲出 兩類個股有望受益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滬港通被認為是內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新步伐。開通一年來,除了在開通初期一度出現諸如“匯率差”的誤解之外,滬港通運行可謂非常平穩。不過,分析人士認為,就眼下交投平淡的情況看,要想進一步促進兩地市場融合,尚需更多努力。
港交所:滬港通目的達成
對于滬港通成交量有欠火爆的情況,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在“小加網志”中表示,滬港通是一座天天開放的大橋,而不是一場音樂會,無法用一周或者一個月的上座率來衡量它的成敗。相反,它的價值可能需要兩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到驗證。
李小加認為,滬港通成交量并非是重點,尤其是在開通初期,運營的平穩和安全才是更為關注的指標。他表示,在這兩項指標上,滬港通給市場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即使是在今年夏天內地和國際股市暴漲暴跌期間,滬港通這座“大橋”依然結實穩固。
在李小加看來,滬港通是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了最大的市場成效,在監管透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邁出了我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第一步。
香港證券業協會主席繆英源則指出,“也可能是大家的原先期望太過高,現在‘回歸現實’。其實在兩地監管部門的立場,滬港通的機制運作暢順,已經是成功了。”他認為業界應以更長遠的眼光去看,期望“先通路”,“再通財”。
國元證券分析師張浩涵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滬港通的影響在于投資者渠道的增加方面,尤其是對于在港的人民幣資產持有者和海外投資者,滬港通向他們提供了一個便利的投資內地資產的渠道。
匯業證券策略師岑智勇也表示,滬港通對于普通投資者的意義,一是令兩地股市關系更加密切,通過滬股通及港股通的選股方式,能夠了解雙方的選股偏向;二是滬股通資金的流向,可以作為外資資金流向的風向標。
熟悉對方市場仍需時日
也許一年的時間確實不足以使兩地投資者完全熟悉對方市場。特別是香港地區市場交易方式復雜,上市公司監管相對寬松,投資者與上市公司交流也不甚方便,這些都使得不少內地投資者對于香港市場的特點以及上市公司行為等仍然缺乏深入了解。
從兩地投資者喜好交易的個股便可以看出,雖然在對方市場投資,但交易的還是自己熟悉的公司。從年內滬港通的成交額來看,滬股通凈買入額前五名分別是貴州茅臺、民生銀行、新華保險、中國北車和伊利股份;港股通凈買入額前5名分別是中國北車、香港交易所、阿里影業、中廣核電力和漢能薄膜發電。這些也都是內地投資者較熟悉的標的。這與滬港通開通前,業內人士認為內地散戶會留意長和等本地企業的預期并不相同。
岑智勇表示,現在很少有人還說要炒AH差價了,原因是之前預計的差價收窄并未出現。最重要的是資金沒有大幅流向對方的市場,可能是投資者對對方市場都不夠熟悉,仍需在投資者教育方面多花功夫。
深港通消息漸增
在滬港通一周年之時,李小加表示“我們正在不斷完善滬港通機制,也在繼續為深港通的開通進行各項準備工作。”而幾日后央行行長周小川一篇關于深港通的舊文,則點燃了A股市場的熱情。
顯然,市場已經開始對深港通有所預期其開通時間成為焦點話題。香港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認為,深港通有機會今年底前公布,明年第一季開車。
那么,一旦深港通開通,兩地市場將有哪些個股受益?
分析人士認為,看點之一首先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加入。早在今年“兩會”上,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便表示,除主板外,深港通標的還會包含中小板、創業板股票。但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就目前A股創業板整體估值較港股小盤股高估的情況看,深港通推出可能更利好港股小盤股。
花旗報告指出,港股方面,深港通將有利于折價股、具有稀缺性的個股、新興小盤股;對于深圳上市公司,則利好被低估的大盤股。花旗認為,港股中的李寧、吉利汽車、中石化冠德、綠地香港、綠葉制藥、金山軟件、香港交易所、騰訊和福壽園等個股值得投資者關注。在深市A股中,美的集團、格力電器、華策影視、華誼兄弟、萬科、海康威視、樂視網等個股,花旗給予了“買入”評級。
資金動態
兩地差價并未縮小“水”為何沒往低處流?
◎每經記者 賈麗娟
一年之前,作為兩地市場互通互聯的重磅舉措,滬港通正式落地。從開通首日的熱鬧到之后的相對平靜;從北上資金的亢奮到南下資金的謹慎,滬港通運行常常超出投資者預期。
AH差價不降反升
在滬港通開通初期,不少分析人士認為,AH差價有望減小。不過,滬港通開通一年之后,AH差價反而比開通之時擴大近40%。
滬港通在去年11月17日開通,當時的AH溢價指數為102.14,從這一指數來看,兩地價差并不明顯。但到了一年之后的11月16日,AH溢價指數為141.74,換言之,A股整體比H股貴了四成。
一些個股的情況更為明顯,比如在上證所和港交所兩地上市的廣汽集團,截至昨日收盤時,A股股價為24.12元,港股股價為7.34港元,兩者相差近4倍;而洛陽玻璃A股股價為37.98元,港股股價為5.58港元,兩者價格相差逾7倍。
從兩地市場指數也可以看出,在滬港通開通一年的時間里,雖然兩地市場都遭遇了巨幅震蕩,但上證指數漲幅仍有45%,而同期恒生指數卻下跌8%。
如此看來,如果在開通初期便參與了滬港通交易并一直持有,那么一年之后,投資滬股的投資者大概率賺錢,而投資港股的投資者卻大概率虧錢。一位在兩地市場均有參與的投資者便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一年來他在A股的投資成果雖然大幅波動,但仍有盈利;港股卻始終沒有起色,如今他個人已“放棄港股”。
有市場人士指出,港股市場比較成熟,其估值體系通常被認為相對合理。雖然A股市場作為新興市場應該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但按照同一上市公司在不同市場應享有相近估值的理論,AH溢價指數不大可能長期處于高位。
“水”為何沒往低處流?
滬港通開通一周年,除了最近一個月滬股通出現持續流出外,其余的多數時間,滬股通資金熱情遠遠高于港股通資金,換言之,北上投資者較南下投資者更積極。
港交所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滬股通額度共使用約1420億人民幣,占總額度的47%;港股通額度共使用約890億人民幣,占總額度的36%。
在港股估值低于A股的情況下,為何沒有出現“水往低處流”的情形?
國元香港分析師張浩涵認為,由于AH股同股同權,能解釋AH股價差的唯一因素就是兩地投資者用來衡量資產價值(格)的貼現率不同,其核心是投資者必要收益率。簡言之,投資者必要收益率由真實利率、通貨膨脹率以及違約風險溢價、信用風險溢價、流動性風險溢價和無公司控制權風險溢價等眾多風險溢價因素構成,正是由于兩地這些因素不同,尤其是投資者結構不同而讓兩地投資者風險偏好差異巨大,“因此,在資產和資金仍不能自由流動,進而不存在通暢套利機制的情況下,兩地估值方式難以趨同。”
的確,從眼下的情況來看,兩地市場的差別仍然巨大。東英亞洲證券研報指出,A股投資者相對重視的因素有三:政策方向、市場情緒和成長故事;而海外投資者關注的因素則是:利潤增長、估值水平和派息收益。A股是國內投資者主導,港股是國際投資者主導,兩個市場風格因此相去甚遠。
以11月5日國家電網將整合為東西部兩大電網的消息為例,消息刺激了A股電力股全面走高,其中,大唐發電A股漲逾3%有余,但H股卻下跌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