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6 14:38:23
近日,恒大淘寶公告稱,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審查,公司股票已獲準在新三板掛牌轉讓。這也標志著,恒大淘寶又向資本市場邁出實質性一步。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恒
每經記者 周恒
剛剛拿下中超五連冠的廣州恒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又迎來利好消息。
近日,恒大淘寶公告稱,經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審查,公司股票已獲準在新三板掛牌轉讓。這也標志著,恒大淘寶又向資本市場邁出實質性一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主辦券商國泰君安在推薦報告中稱,恒大淘寶的商業模式與互聯網公司類似,核心是形成高粘性的球迷或用戶平臺。
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CEO張慶認為,足球俱樂部具有聚合粉絲的天然屬性,俱樂部可以開發粉絲經濟。不過,目前中國球迷的體育消費意識還不是很強,處于培養階段,粉絲經濟變現需要一段過程。
商業模式類似互聯網公司
繼續在上演中國足球神話的恒大淘寶,又成為第一個在資本市場“吃螃蟹”的中國足球俱樂部。今年7月初,恒大淘寶申請掛牌炙手可熱的新三板,4個月后,恒大淘寶不出意外被批準掛牌。
在張慶看來,恒大淘寶登陸資本市場,在另外一個層面又提高了俱樂部的影響力。中超領軍球隊登陸新三板,有很強的象征意義,未來會有更多職業體育主體步入資本市場,這也會引起資本對足球新一輪更大范圍的關注。
對于恒大淘寶來說,登陸資本市場,無疑能夠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拓寬融資渠道,擴大影響力。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分析,恒大登陸新三板也是一把雙刃劍,俱樂部以后的重大經營活動都要披露,要考慮多種因素對以后股價的影響,不能再“任性燒錢”了。
值得一提的是,恒大這樣的足球俱樂部,也開始 “觸網”。恒大淘寶表示,公司已成立專門的互聯網事業部,負責公司業務的互聯網推廣運營以及開發與公司主營業務相關的互聯網產品,包括移動客戶端APP、O2O系統等。互聯網事業部擬利用公司股東阿里巴巴豐富的互聯網渠道及技術資源的支持,探討和研究推出足球互聯網金融產品及其他相關產品,結合海量的球迷受眾基礎,通過互聯網模式產生盈利。
國泰君安甚至認為,恒大淘寶的商業模式與互聯網公司類似,核心是形成高粘性的球迷或用戶平臺。俱樂部投入資金運營職業足球隊,參與各種職業比賽,通過良好的競技成績,持續維護公共關系,獲得海量的球迷及受眾。基于上述平臺,公司通過向球迷銷售比賽門票、球迷周邊商品等獲得銷售收入,并幫助廣告主向目標受眾群體投放廣告獲得廣告收入或其他授權收入。
張慶認為,足球俱樂部具有聚合天量粉絲的天然屬性,俱樂部可以開發粉絲經濟。不過,目前中國球迷的體育消費意識還不是很強,處于培養階段,粉絲經濟變現需要一段過程。
盈利難題
恒大登陸資本市場,盈利狀況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
根據恒大淘寶的公告,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1-5月,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1億元、3.4億元和8464.9萬元。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分別為-5.8億元、-4.8億元和-2.7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5年1-5月,恒大總成本3.4億,其中一線球員成本2.2億。據公開報道,僅高拉特一名外援的轉會費,就超過1億元。恒大淘寶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凈利潤為負,主要是由于公司堅持市場化運營的理念,持續增加投入,一線球員及外籍教練組成本較高所致。
恒大淘寶還稱,公司已經與恒大集團簽署了《足球學校注冊球員資產收益權轉讓協議》,根據協議約定,恒大集團將其擁有的足球學校注冊球員資產收益權無償轉讓給公司。隨著優秀年輕球員的持續培養和儲備,未來球員成本將得到有效控制。
業內人士稱,未來恒大的投入可能趨于穩定,但下降的幅度不會太大。最近兩年,中超已進入“金元時代”,像恒大這樣大手筆投入的土豪越來越多,其他強隊和恒大的差距也在縮小,今年恒大就是在最后一場比賽才確保中超冠軍。在這樣的背景下,恒大以后的投入不會削減太多。
“節流”空間不大,恒大未來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開源”上。恒大淘寶稱,隨著國內足球聯賽職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的持續提升,廣告收入、賽事轉播權收入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公司積極控制成本和費用,加大商務廣告推廣力度、尋求更多的長期合作客戶,增加收入來源,以提升盈利能力。
國泰君安認為,雖然恒大淘寶目前仍處于虧損階段,但是未來廣告收入和門票收入等方面仍具有增長空間,公司股東恒大集團及阿里中國可以給予公司有力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公司具有持續經營能力。
恒大淘寶未來做市,投資者會不會買賬?張慶認為,投資者看重的是公司的未來,雖然恒大淘寶目前連年虧損,但從國際慣例上講,像恒大這樣有影響力的俱樂部,未來是有望盈利的。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