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3 01:19:48
事實上,全球經濟增速下滑已經成為該報告發布的一個重要背景,諸多原本被視為世界經濟新引擎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經濟寒冬;但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更多著眼于未來新經濟的創業者也應運而生,在經濟結構調整與增速換擋的過渡期,創業者的分量正愈發凸顯。
在意識到創新創業已經成為全球趨勢的同時,安利沒有止步于僅僅提供一份創業報告,而是希望通過企業的資源來幫助創業者。這一點正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院長鄭光興所評價的,安利作為高科技公司,不僅一直以來將高科技與傳統產品有機結合的積極探索,而且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為廣大的創業者提供一個理想的創業平臺。
對此,美國安利總裁德·狄維士也表示,“安利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大眾創業平臺,我們選擇支持全球創業報告,就是為了找到大眾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的障礙和難點,尋找解決的方法,為創業者創建一個更有利于創業、成功和維持事業發展的環境。”
安利全球創業報告中國首發
在中國,不管是政府層面或者社會層面都在積極推動創新創業,特別是在剛剛閉幕的五中全會上,再次強調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久前的10月19日-23日,發改委、科技部等多個部委在全國聯合開展“雙創活動周”,并將其固定為每年的常態化活動。
就在創新創業逐漸成為世界潮流的情況下,全球直銷行業巨頭安利公司于11月7日在北京首發了2015安利全球創業報告。據悉,這也是安利第六次發布該報告并且今年是第一次在中國進行首發。
“2015安利全球創業報告的調查,今年五月就已啟動,我們通過面對面和電話訪問的方式,對全球近五萬名,年齡在14-99歲之間的公眾進行了問卷調查。”捷孚凱市場研究集團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張麗香介紹說。
雖然創新創業已成趨勢,但是全世界的人們如何看待創業者?公眾認為其所在社會對創業的支持程度如何?對于自己成為創業者,人們有抱有何種看法呢?這些問題都是安利全球創業報告將要闡明的。
今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創業者被認為是為獲得成功而努力奮斗的狂熱學習者,半數受訪者認為社會環境對創業是有利的。仍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對創業評價極高,而且幾乎一半受訪者會設想自己創業。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報告中特別引入了安利創業指數的概念,該指數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受訪者對于創業的渴望程度;二是受訪者是否已經做好了創業的準備,即可行度;三是受訪者是否能夠承受來自家庭、朋友勸阻其創業等社會環境的壓力,即穩定度。
今年該指數表明,年輕受訪者的自我創業愿望最強烈,相反,年齡越大,創業意愿就越低下,而中年受訪者在擁有必要資源和技能方面卻表現得最自信。
南開大學商學院教授張玉利認為,這份報告的發布為中國創業環境的評估提供了非常好的見解,特別是盡管中國總體上講是創業有好的環境,但是很難講我們已經為即將到來的創業時代做好了充分準備。
構建創業平臺助創業者實現夢想
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告訴筆者,安利將為創業者們提供一個讓他們建立銷售事業的平臺,安利為此將提供所有的產品以及整個后勤的運營支持,通過不斷的鼓勵這些創業者們幫助他們取得成功。
安利大中華市場副總裁余放進一步補充說,“安利為大眾創業者提供的是一種全方位、全鏈條的支持,從生產研發,到倉儲物流,從品牌建設,到業務管理,從顧客體驗,到學習成長,一應俱全。”
對此,張玉利認為,類似于安利這樣的支持與鼓勵對創業者來講非常重要,“盡管中國對創業的態度更加積極,但并不意味創業環境就好。建設并完善創業支持基礎設施,包括融資渠道、技術合作和商業支持等,有助于幫助創業者克服失敗恐懼。”他向筆者說道。
另外,美國安利總裁德·狄維士也表達了對創業者的支持,“我們公司是比較獨特的一家公司,因為一方面向消費者提供消費品,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給有志于創業的人士提供一份開拓事業的機會,一份額外的收入機會。”
在德·狄維士的構想中,安利將在更好地分享調研成果之后,與更廣泛的群體進行討論,從而能夠找出具體的措施,削減創業者在創業中遇到的障礙,“(安利將為創業者)打造更好的創業環境,這不僅僅是在中國,也要在全球范圍內提升人們的創業環境。只有創業環境改善了,才能夠讓人們更好的利用各種各樣的機會從事創業的行動,改善自己的人生,改善家庭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也可以回饋社會。”
對于這項事業的前景,余放顯得信心滿滿,“事實上政府已經在大力推動創新創業了,再加上像安利這樣的平臺級企業能夠快速跟進的話,我認為,面向創業者提供的這些平臺會越來越豐富,更加多元,對此我非常有信心。”她向筆者說道。
那么什么樣的創業者能夠成為安利的創業“合伙人”呢?黃德蔭給出了他的答案,“我們一直相信任何一個人不論學歷、資歷、背景,只要他愿意努力的話,安利就會提供給他一個機會建立自己的生意,這個是我們一直以來相信的。”他向筆者表示,安利在對創業者評價時,非常看重這個人是否有勇氣和決心踏出第一步,是否能夠在遇到挑戰的時候繼續堅持,以及能否不斷地接受新事物,從而在對環境的適應過程中取得成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