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3 01:19:40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吳若凡
和眾多國資房企相比,綠地近期的一系列動作,或可略窺出未來國資改革的一些方向。此前,無論是房地產企業,還是非房地產企業,都會偏重對規模的追求。一些企業甚至將進入世界500強,寫入到企業的發展目標里。
在新一輪國資改革的大背景下,規模的概念,正在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資產質量和經營效益。從綠地近期將能源產業的業務收入從上市公司財報中剔除可以看出,未來的國企運營將更為務實。
低效資產做減法
從2013年末引入五家投資機構入股,到緊隨其后的借殼上市,綠地集團被推為上海國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樣本,公司董事長張玉良近期也在各種場合談及綠地集團對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積極參與,并要“努力成為上海及全國的先行者、排頭兵”。
今年10月27日,綠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聯交易公告,擬與上海綠地資產控股有限公司解除對上海云峰(集團)有限公司34%股權的委托管理協議。根據綠地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能源業務實現收入429億元,同比減少50%。
此舉被看作是提升股價的一種方式,一旦解除協議意味著該板塊應收將不再被納入上市公司財報,但仍被納入集團收入。
從此次綠地的主動剝離行為,可以看出其提升資產質量的決心。自今年上市以后,綠地集團能源業務已經嚴重拖累了公司業績。因此,剔除是最好的解決辦法。而放棄能源板塊還讓綠地減輕了債務壓力,綠地三季報顯示,盡管綜合毛利率與凈利率分別攀升至14.13%及3.63%,但ROE同比下滑0.41個百分點至10.39%,主要受周轉率放慢拖累。如果保留能源板塊,只會繼續拖累凈資產收益率。
高附加值行業做加法
綠地的戰略調整,并不僅僅做規模上的減法,還有資產質量上的加法。
對資產質量較好的金融業務,綠地不遺余力予以扶持。前三季度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219%,將新能源砍掉,著力打造社區金融服務業,把住宅業務放入金融業務中來,同時還有很多金融產品放到平臺上進行銷售,投資自己的房地產項目,同時著手合作設立并購基金。
綠地在貴州等地先后成立綠地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參股上海農商行、錦州銀行、東方證券,綠地接下來將圍繞“投資+投行”的金融戰略定位,大力推進第三方支付牌照、人壽保險、信托等金融項目的收購。
10月底,綠地控股旗下綠地金控成立互聯網金融事業部,負責吉客網平臺的建設和運營,計劃3年內將其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互聯網金融產品規模突破1000億元,注冊用戶突破1000萬人,實現跨越式增長,并擇機尋求在境內外資本市場上市。
吉客網平臺計劃打造“金融服務云”,實施“一個平臺、兩個入口、三大功能、四大核心業態、5+X個服務產業”,致力于搭建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以網站和APP為入口,實現財富管理、交易平臺、積分管理三大功能,打造基金銷售、網絡借貸、消費金融、眾籌融資四大核心業態,服務于房地產、汽車、旅游休閑、商業、科技創業五個產業。
相對來看,金融業務的利潤要高得多,并能夠更為有力地支撐公司整體利潤增長。而除了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金融行業,綠地還致力于投資并購。綠地投資者關系負責人表示,投資并購將成為公司未來成長的重要手段,而綠地投資并購的目標主要是與公司產業關聯度較高的企業。綠地將通過深化轉型、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和資源整合能力,為明年及中長期效益持續增長謀篇布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