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2 22:48:31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介紹,當前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型。要治理污染,我們預計中國未來每年至少需要2萬億元以上的綠色投資。馬駿稱,綠金委已經向《證券法》修法小組提交了“增加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條款”的建議。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污染治理倒逼每年2萬億元綠色投資規模。
近日,由聯合國可持續證券交易所倡議(SSE)、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綠金委)、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等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責任投資論壇年會”在京召開。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在會上介紹,當前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型。要治理污染,我們預計中國未來每年至少需要2萬億元以上的綠色投資。
只有提供了環境信息,才能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綠色企業,減少對污染性企業的投資。馬駿稱,綠金委已經向《證券法》修法小組提交了“增加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條款”的建議。
為此,財政部中國清潔發展機制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焦小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國家將來在綠色金融方面會有一系列的政策,比如稅收、財政投資、財政補貼等一系列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相配合,共同發揮引導和調控的作用。”
未來每年或需2萬億綠色投資
“堅持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成為“十三五”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要求之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要求,發展綠色金融,設立綠色發展基金。
實際上,早在上世紀綠色金融已經在一些歐洲國家推行,近年來,中國在綠色金融方面也開始逐步發力。
今年6月,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2014年度中國銀行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末,銀行業機構綠色信貸余額7.59萬億元。
對此,焦小平說:“這是很好的跡象,但是,綠色金融的市場規模還不足以滿足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隨著法律、制度、機構建設跟上,綠色金融市場的規模會越來越大,我對這個市場非常看好。”
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內,中國綠色金融的資金需求規模將在14萬億到30萬億元之間,即使按照低限計算,年均融資規模也達到近3萬億元。
而今年以來,一系列的綠色金融政策也在不斷推進。4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9月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都對綠色金融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馬駿認為,當前,我國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經濟發展模式亟待轉型。要治理污染,預計中國未來每年至少需要2萬億元以上的綠色投資。在目前價格體系無法充分反映綠色項目外部性和財政投資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建立一個綠色金融體系,來用有限的政府資金撬動幾倍、十幾倍的社會資金發展綠色經濟。
僅兩成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
馬駿介紹,我國未來的綠色金融體系,將以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碳金融等各種工具來為綠色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并通過各種政策支持來降低綠色企業的融資成本。
其中,不僅要包括各種融資工具,也要發展為這些融資工具服務的基礎條件,尤其是用于識別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的環境信息和在此基礎上開發的分析手段、分析工具。
“只有提供了充分的企業環境信息,投資者才能判斷哪些企業是綠色的,哪些是污染型的,哪些是深綠的,哪些是淺綠的。換句話說,只有提供了環境信息,資本市場才能用腳投票,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綠色企業,減少對污染性企業的投資。”馬駿說。
然而,現實情況是,在國際上,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監管機構、交易所和投資人所認可,一些機構將環境信息披露進一步擴展為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信息披露,即ESG信息披露。但是,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得比例并不高。
馬駿介紹,深交所、上交所在ESG信息披露方面頒布了相應的通知或指引文件,環保部也要求一些重點企業披露環境信息,但被要求強制披露的企業還不多,估計目前實際披露環境信息的境內上市公司只有20%左右。
“綠金委已經向《證券法》修法小組提交了‘增加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條款’的建議。”馬駿說。
同時,焦小平稱,我國將來在綠色金融方面會有一系列的政策,比如稅收、財政投資、財政補貼等一系列圍繞財政政策、金融政策配合,共同發揮引導和調控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