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11 21:57:43
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4.7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72%。需要注意的是,固投增速相比前9月0.6個百分點的回落幅度,已經有企穩態勢。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上月主要指標增速繼續回落,經濟增長仍在“低溫”運行中。
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4.74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與GDP掛鉤緊密的工業增加值數據同比實際增長5.6%,較前9月回落0.1個百分點。
但記者發現,在前期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出爐后,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向下壓力開始有緩解跡象,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回落幅度均有收窄。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整體來看,經濟傳統動力減弱,新興動力不足,投資進一步放緩,通貨緊縮仍是主要矛盾,中國經濟的下行探底或仍未完成。
固投增速已現企穩態勢
1~10月份,固投同比名義增長10.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10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72%。
需要注意的是,固投增速相比9月時0.6個百分點的回落幅度已經有企穩態勢。其中,制造業投資14.85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與1~9月份持平。
投資回落的原因,依然來自傳統增長動力的拖累。1~10月份,高耗能制造業投資36759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比1~9月份回落0.1個百分點,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低7.5個百分點。其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投資下降22.9%,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下降12.4%,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下降0.9%。
祝寶良表示,傳統產能過剩對經濟的拖累作用目前還沒有結束,“這主要集中在鋼鐵、有色、石油化工、煤炭、建材五個行業,現在還有部分汽車行業產能也比較過剩。這幾年制造業物價80%的下跌是由這些行業造成的,利潤下跌的一半是由這些行業造成的。”
國家統計局就投資結構改善作了解釋:1~10月份,裝備制造業投資5.95萬億元,同比增長10.4%,增速比1~9月份提高0.3個百分點,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2.1個百分點。同期,高技術制造業投資1.62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增速比1~9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比全部制造業投資增速高4.3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投資司高級統計師王寶濱還特別提到,固定資產投資先行指標有所回升。1~10月份,全國投資到位資金47萬億元,同比增長7.3%,增速比1~9月份提高0.5個百分點,是在增速連續3個月保持在6.8%之后首次提高,表明投資資金緊張狀況有所緩解。
另外,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連續6個月小幅回升。“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速持續回升,對下一階段投資增長的支撐作用會有所增強。”王寶濱說。
財政政策或進一步擴張
很多高頻指標仍然顯示經濟運行偏低迷,六大集團日均耗煤同比-18.8%,較10月份的-12.6%繼續下行。鋼鐵高爐開工率月同比-9.5%,較10月-9.3%略降。工程機械低位徘徊,挖掘機10月銷售同比下降33.1%。
申萬宏源觀點認為,經濟要想托底,貨幣政策將主要表現為衰退性寬松,預計利率將進一步下行25~50個BP。預計地下管廊、水利環保、鐵路軌交、新能源(充電樁、能源互聯網)、京津冀、東北、新疆和西藏等有望成為保增長的重要領域。
但就四季度而言,財政政策可能會成為穩增長的“定海神針”。
中信證券觀點認為,物價下行為貨幣寬松打開空間,但央行在《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首次提到“不能過度放水、妨礙市場有效出清”,考慮到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貨幣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的作用要弱于控制過熱,預計四季度再次降息可能性較小,仍可能再次降準對沖資本外流壓力。
報告稱,財政政策將替代貨幣政策成為穩增長的主力,財政政策的力度越強、效率越高,利率、匯率調整的壓力就越小。貨幣政策可能更多體現為通過PSL等非常規的方式來配合準財政行為。
李克強總理9日與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進行座談時指出,要著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實現中高速增長;著力加快產業升級,縮短新舊動能轉換期,推動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他指出,要發揮財政、貨幣、產業、價格等政策的作用,打好“組合拳”,找準平衡點,強化逆周期調節,穩定市場預期。
總理不僅將財政政策擺在首位,而且還提到合理加大減稅力度。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白景明表示,擴大減稅力度將在保證不超出財政可承受能力,不使財政收支矛盾顯著加劇的同時,與產業和貨幣政策相配合,更加強調定向減稅。
此外,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近期還表示,要反思3%的赤字率紅線和60%的負債率紅線是否是絕對科學的標準。很多專家對此解讀認為,財政或有進一步擴張,赤字率紅線或可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