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9 01:16: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智
伴隨IPO重啟在即,證監會關于新股發行承銷制度的修改內容引發各方廣泛關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中,小盤股IPO直接定價在業內引起較大震動。新股發行中的“三高”問題一直都是監管重點,有分析人士開始擔心:定價權放開后,“天價”新股是否會卷土重來?
定價權有條件放開引熱議
11月6日(上周五),證監會宣布對新股發行承銷制度作出有針對性的修改,其中一個方案就是簡化程序、縮短發行周期、提高發行效率、降低中小企業發行成本,規定公開發行股票數量在2000萬股(含)以下,且無老股轉讓計劃的,應通過直接定價的方式確定發行價格,全部向網上投資者發行,不再進行網下詢價和配售。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表示:新股發行主要有詢價和直接定價兩種方式,各有優劣。詢價機制有利于尋找均衡價格,挖掘市場需求,降低承銷風險,但發行成本高、發行周期長,大盤股發行時運用較多;直接定價發行對承銷商的定價能力有較高要求,但發行成本低、發行周期短、效率高,適合小盤股發行。2014年以來已發行上市的317家企業中,31%的企業新股發行數量在2000萬股以下,平均籌資額為2.7億元,這類企業有降低發行成本的現實需求。
證監會有關負責人稱,為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高發行效率,本次擬規定公開發行2000萬股以下的小盤股發行一律取消詢價環節,由發行人和主承銷商協商定價,直接向網上投資者定價發行。有老股發售安排的,因對老股有鎖定期要求,作為例外,仍需要履行詢價程序。
面對小盤股直接定價的消息,相信很多投資者都會問:直接定價會不會推高發行價?
眾所周知,在此前新股以及次新股被熱炒的行情中,新股發行價明顯低于二級市場股價,成為資金炒作的一大邏輯。如果新股發行價格本來“虛高”,將直接影響到上市后的賺錢效應,甚至引來破發的可能。
無老股轉讓才能直接定價
分析人士認為,在上一輪IPO過程中,新規發行“三高”問題已得到較好的控制,但在此之前定價亂象頻現,至今還被“雪藏”的奧賽康就是一個典型。
2014年1月,在詢價階段備受資金追捧的奧賽康突然宣布暫停發行,隨后公司72.99元/股的發行價引發熱議,因為這一發行價對應市盈率高達67倍,雖然預計募資凈額為7.94億元,同時預計老股轉讓資金為31.83億元,換言之,首發原始股東通過老股轉讓的套現金額遠高于IPO募資總額。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發行股份規模確定的條件下,越高的發行價就能融得越多的資金,如果有老股轉讓,首發原始股東也能更多地套現;隨著企業融資額上升,中介機構所獲承銷費等收益也將水漲船高。因此,一些投資者擔心小盤股IPO實施直接定價之后,會再現諸如奧賽康這樣的案例。
“其實無論是小盤股IPO直接定價還是未來推動注冊制,都是市場化的一個過程”,一位大型券商保代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小盤股可以直接定價,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意定價,上周五證監會在對于新股發行承銷制度的修改中就明確規定:只有無老股轉讓計劃的IPO才適用于直接定價。
同樣是在上周五,證監會宣布擬出臺《關于首發及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攤薄即期回報有關事項的指導意見》,表示擬建立攤薄即期回報補償機制;同時,通過建立保薦機構先行賠付制度,完善信息披露抽查制度和出臺會計師事務所從事證券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來強化中介機構的主體責任。
因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對于小盤股IPO直接定價,要關注證監會的相關配套規定,不必過分擔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