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4 01:04:15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張雯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當你還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里的空調已經開始工作,電飯煲開始煲湯,甚至連寵物也已經通過自動喂食器吃過飯了。
“互聯網+民生”,這僅僅是信息化發展帶來的對生活品質提升空間的部分想象。
但信息化帶來的變革不止如此。昨日(11月3日)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騰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立軍認為,“互聯網+”是創新社會發展的驅動力,更多活躍在第三產業,尤其在個人消費等領域,也就是常說的O2O領域。
事實上,“擴大消費”在“十三五規劃”中被定調為對促進經濟增長起著“基礎作用”,引導消費向智能邁進,亦是規劃重點。
“互聯網+”驅動消費創新
拋開充滿科技感的未來想象不談,互聯網技術在消費層面的優勢已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網上零售額25914億元,同比增長36.2%。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1510億元,增長34.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0%;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4404億元,增長43.6%。
知名消費專家趙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線上商品零售額出現明顯下降,與去年相比,下降了15個百分點,但網上服務消費增長43.6%,可以看出消費結構從實物消費向服務消費轉型過程中,網上消費體現得最為明顯。
除了網上消費,移動互聯、O2O、跨境電商等新型消費方式也深刻改變了消費體驗。商務部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O2O市場規模達304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近80%。Criteo公司發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移動電子商務報告》顯示,當前消費者在線購物的過程中,美國消費者每10筆交易就有4筆使用多種移動設備完成支付;而在全球范圍內,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50%。
在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副司長聶林海看來,從本質上看,O2O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實現商貿流通全流程的數據化和在線化,是傳統商貿流通企業適應新常態、培育新優勢、走出當前困境的重要途徑。
加快制造業“互聯網+”轉型
要預測未來五年,生活質量將在互聯網經濟驅動下提高多少,先要回顧一下過去五年發生了哪些變化。
回顧過去五年,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認為,“在世界范圍內,我國互聯網發展速度空前”。
10月2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十二五”中國互聯網發展十大亮點》指出,在“十二五”期間,互聯網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升,位居全球前列。互聯網經濟在GDP中的占比持續攀升,2014年達到7%。互聯網已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網絡零售交易額規模躍居全球第一;帶動電子信息相關產業市場高速增長。我國互聯網企業市值規模迅速擴大,已有互聯網相關上市企業328家,市值規模達7.85萬億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所長魯春叢認為,互聯網對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還在于它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不斷深化,同時互聯網極大地降低了創業門檻和創新成本,有利于引領技術、資金、人才、數據等要素資源加速匯聚,激發創業創新浪潮。
對于我國互聯網發展前景,仍有極大提升空間。在專家們看來,進一步彌合“數字鴻溝”、加快制造業“互聯網+”轉型和完善網絡空間法治化等,將是我國互聯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寧家俊認為,“‘互聯網+’的提法適逢其時,目前的關注點主要是消費互聯網,下一階段還將加強對制造業的互聯網改造,推動協同制造、智能制造,以信息化、互聯網化為企業帶來新的核心競爭力,幫助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