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1-01 22:43:35
德國、中國、韓國三個國家都是制造業大國,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與韓國開展產能合作。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辛夷
每經記者 王辛夷
10月30日,剛剛陪著德國總理默克爾到家鄉安徽參觀中國農村,3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馬不停蹄地飛往韓國首爾,號召中國百姓到韓國去“走親戚看鄰居”,“嘗嘗泡菜和參雞湯”。
默克爾訪華期間,兩國總理也共同見證了中德雙方在青年交流、金融、交通、通信、工業、醫療等領域的13個合作文件簽署。中德之間還達成重要共識: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級版”。
正式訪韓,這一次是李克強在擔任總理后的第一次。時值中國旅游年閉幕,李克強在閉幕式上表示,中韓國民互訪有走親戚看鄰居的感覺。中國人欣賞韓國美食,將進口韓國參雞湯并創造條件進口韓國泡菜,同時希望更多韓國人來華旅游。
無獨有偶,德國、中國、韓國三個國家都是制造業大國,并先后提出了促進制造業升級的“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以及“制造業創新3.0戰略”。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林桂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國制造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今天,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與韓國開展產能合作,對于打通全球價值鏈來說都是雙贏之舉。
中德制造攜手提質升級
對于中國,默克爾并不陌生。在北京到南鑼鼓巷遛彎,在陜西與兵馬俑一起慶生,在四川品嘗最正宗的宮保雞丁……每一次到訪中國,默克爾的行程中總有這樣接地氣的日程。
身為訪華次數最多的西方元首,默克爾的第八次訪華選擇前往李克強的故鄉安徽。在那里,兩位總理共同考察了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學院。
合肥學院由安徽省和德國下薩克森州于1985年宣布共建,開展應用型職業高等教育合作——而職業教育正是李克強總理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領域之一。
10月30日,李克強在合肥學院致辭時說,中國愿借鑒德國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努力讓“崇尚一技之長”的理念成為社會風尚,為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及“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提供高水平的職業教育與專業技術人才支撐,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
隨著中德兩國關系的發展,“德國制造”正在走進中國百姓的生活。兩位總理在安徽考察的同一天,五個由中德兩國合作建設的建筑節能項目在北京展示。
德國工商總會的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德國擁有全球領先的綠色建筑技術和實踐,而中國的建筑業具有巨大的減排節能潛力,我們在烏魯木齊、哈爾濱等多個城市的合作項目已經讓雙方企業受益良多。
兩國的合作又豈止與此。李克強在與默克爾進行會談時表示,歡迎德國產品進入中國,希望德國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中國企業拓展合作,推動“中國制造”攜手“德國制造”提質升級。
默克爾訪華期間,兩國總理共同見證了中德雙方在青年交流、金融、交通、通信、工業、醫療等領域的13個合作文件簽署。中德之間還達成重要共識:打造中德合作“全面升級版”。
在默克爾行程即將結束的晚上,兩位總理在合肥的徽式建筑內散步交談,默克爾在臨別時用英語對李克強說:“聽說你明天要去韓國訪問,請你給樸槿惠總統帶個好。”
中韓兩大戰略對接
送走了默克爾,李克強在第二天起身期望韓國訪問。“默克爾總理讓我代她向你問好!”10月31日,在首爾青瓦臺總統府舉行正式會談期間,李克強對樸槿惠說。
兩次外事活動雖然僅僅相隔一天,卻連接著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在中國努力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韓國也提出了貫通半島、中國、俄羅斯與歐洲的“歐亞大陸倡議”。
林桂軍介紹,由于傳統西方市場的持續低迷,各個國家都需要開辟新的市場,而這個市場主要集中在中東、俄羅斯以及非洲等新興國家。對于韓國來說,連通歐亞大陸需要中國的支持,而對于中國來說“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廣也需要更多朋友。
10月31日,兩國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將“一帶一路”與“歐亞大陸倡議”聯動,通過中國倡議建立的亞投行(AIIB)促進韓企進軍海外。為此,兩國決定研究共同設立基金提供資金支持的方案。
不論是“一帶一路”還是“歐亞大陸倡議”,國際產能合作、經濟轉型升級是中韓兩國的共同夙愿。同樣是制造業立國的新興經濟體,中國提出了建設制造業強國的第一個十年綱領《中國制造2025》,韓國也推出了旨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造業創新3.0戰略》。
林桂軍認為,中國、德國、韓國都是制造業大國,中國與德國、中國與韓國在生產和網絡上的聯系都非常緊密,具有共同升級的需要。在中國制造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今天,學習、借鑒德國的先進技術,與韓國開展產能合作,對于打通全球價值鏈來說都是雙贏之舉。
兩國領導人在會談中商定,將加強制造業領域合作,積極推動韓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創新3.0戰略》與中國政府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掛鉤,實現兩國制造業轉型升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