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30 00:21:58
10月29日發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為"十三五"期間制造業發展點明了方向: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馮彪
◎每經記者 馮彪
10月29日發布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為"十三五"期間制造業發展點明了方向: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二○二五》,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中國制造二○二五》規劃指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質量有較大提高。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取得明顯進展。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
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將對下一個五年經濟穩增長有何影響,中國應該如何實現智能趕超,突破點又在哪里?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賈晉京。
轉型需面向前沿布局
NBD:制造業轉型升級對穩增長有何影響?
賈晉京:現在一些傳統的產業逐漸失去需求,面臨升級或淘汰。新興的產業要去適應前沿需求,在新的空間中創設新需求。這樣才能拉動消費,進而拉動經濟增長。
當前經濟穩增長主要是使經濟增長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如果要實現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期間就必須要保持6.5%到7%這樣一個速度。制造業向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轉型,也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NBD:"十三五"時期的中國制造面臨哪些新情況和新特點?
賈晉京:我國制造業正從低端逐漸向中高端發展。可以說,與此前比,"十三五"是站在一個新起點上。另外,"十三五"期間,我國面臨的發展形勢和環境也不同,全球發達國家都在搶占科技前沿制高點,這要求我國制造業開始面向未來前沿領域布局。也就是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已經做大了,"十三五"的任務是做強。
需掌握運營全球價值鏈
NBD:有觀點認為,像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我國依然面臨核心技術難以突破的問題,"十三五"應如何突破?
賈晉京:我認為關鍵是要找準突破點。在我看來,對中國來說,完全無法突破的核心高新技術其實不多,問題的關鍵是沒有形成一套有標準的產業生態鏈。例如民航國產大飛機還沒有下線,但是中國造大型軍用運輸機的能力是有的。這說明在技術方面,中國是掌握了的。但是對于民航來說,市場需求不一樣,在安全性、舒適度、適航能力等方面有特殊要求,這需要長期的標準積累,相關配套產業鏈都按統一標準生產,這點在我國還比較難。
NBD:您提到,"中國制造"將實現從制造引領到創新引領、從供應鏈戰略到價值鏈戰略、從全球銷售到全球經營的轉型升級,如何理解這點?
賈晉京:當前,中國還很少有大型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的品牌。未來中國需要運營的是一條全球價值鏈,目前我國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中國基本上沒有多少企業能夠了解全球的前沿市場,缺乏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全球經營思維。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高端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等都需要在全球配置資源,可以說誰能掌握"配置別人的知識所需的知識"就能獲得成功,這比技術方面的挑戰會更大。
NBD:"十三五"如何避免原來經常出現的高端產能不足、低端過剩的問題?
賈晉京:以前,如果國家鼓勵某些新興產業,就會有企業蜂擁而上,結果多數沒有核心競爭力,例如光伏就出現這種情況。而"中國制造2025"和"十三五"規劃,在我看來,并不是國家提倡某個產業,而是劃定了技術前沿領域,引導企業去搶占新產生的市場空間。這也需要發展一批具有創造能力、具備全球運營經驗的大企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