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7 01:06:20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時隔近兩個月,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終于再上1萬億元大關。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10月23日兩市發生93.27億元融資凈買入,融資余額達到1.007萬億元。
同日央行也再次送出大禮,宣布降準降息同時進行。對于融資融券參與者來說,最為關心的是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是否下調。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券商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下調似乎仍在“缺位”之中。《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雖然我國沒有明確規定券商的兩融費率要與央行基準利率掛鉤,但在當前央行連續降息,券商兩融費率不變的情況下,今年券商僅通過其間的息差就可以賺取上百億元的收入。這也成為最近資本市場看好券商板塊的重要原因。
央行降息券商尚無動靜
周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向某家券商營業部人士進行了咨詢。該營業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是否下調兩融利率需要總部通知,在尚未收到通知之前仍然維持8.35%不變。”
從歷史經驗來看,央行降息與券商兩融費用下調并不成必然關系。如廣發證券上一次調整兩融利率是在3月4日。當時由于央行3月1日將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由5.60%下調至5.35%,廣發證券從3月4日將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同步下調0.25個百分點,從8.60%下調至8.35%。之后5月11日、6月28日和8月26日,央行又三次下調基準利率,但廣發證券一直執行8.35%的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不變。
8.35%也是目前業內較大規模券商普遍執行的融資利率水平。如華泰證券、國金證券都是在今年3月開始實行8.35%的融資利率水平。也有一些券商的兩融費用更高。如國海證券目前的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分別為8.60%和10.60%,宏信證券分別為8.35%和10.35%。
降息推升券商利潤率
央行降息,券商卻不相應降低投資者的融資利率,這是否合理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相關文件后發現,根據2015年7月1日證監會最新發布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管理辦法》規定,融資利率、融券費率由證券公司與客戶自主商定。
由此可見,券商在開展兩融業務時,對于融資利率、融券費率的約定較為自由,并未完全與央行基準利率掛鉤。
但與此同時,隨著央行降息,券商通過銀行間市場等方式獲取資金的成本也在降低。在融資利率和融券費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券商在兩融業務上獲得的利潤空間則在增大。
根據中國貨幣網數據,由于央行不斷降息,今年以來銀行間市場各階段利率不斷下降。2月28日,一年期Shibor利率為4.79%。而10月26日時已經下降至3.39%。
假設融資余額一直維持在1萬億水平不變,券商用于兩融資金全部通過發行次級債、短期融資券等方式而來,那么由于今年3月以來央行已經累計降息1個百分點,因此券商行業在兩融上的利差收入將增加100億元。
這也使得許多業內人士對于股災之后飽受打擊的券商板塊開始變得樂觀。如東方證券分析師唐子佩指出,“雙降推動市場資金面進一步充裕,推動券商交易業務經紀傭金與資本中介業務利息收入上行,券商業績將實現筑底回升。券商最悲觀的預期全年凈利潤的增幅預期在200%以上,總收入的增幅預期在150%左右。維持行業看好評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