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00:53:54
昨日(10月25日)成都市、攀枝花市兩級人民政府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協議》,胡鴻飛所在實驗室研究的汽車板將迎來市場轉機。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攀枝花的汽車板生產線,投產僅一年就達到了120萬噸的產能。從廠區開出的卡車,卻將汽車板一車車運往了重慶。想起這一幕,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胡鴻飛有些遺憾,“成都的汽車產業我們還沒進去,目前‘成都造’汽車沒有我們的份。”
隨著昨日(10月25日)成都市、攀枝花市兩級人民政府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協議》,胡鴻飛所在實驗室研究的汽車板將迎來市場轉機。
地處四川最南的攀枝花,已憑借其釩鈦等資源,全境被納入“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資源需要尋找市場,產品需要對接產業鏈,500公里開外的“國家級天府新區”正是“良好合作伙伴的選擇”。
兩大國家級新區的牽手,將推動成都和攀枝花的合作站上新高度。成都是我國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交匯點和國家向西、向南發展的戰略支點;攀枝花市是四川通往華南、東南亞沿邊、沿海口岸的最近點。按兩市的合作規劃,將“共同打造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支點”。
兩市可實現資源對接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得知,成都經開區去年的整車產量已達到89萬輛,可來自“攀枝花制造”的汽車鋼板用量為零。這加劇了攀枝花與成都深化合作的緊迫性。
多位攀枝花鋼鐵人士告訴記者,攀鋼正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未來將利用天然含釩的優勢,形成以鋼軌、汽車板為主的產品線,提升產品附加值。
提升的重點則是,要讓攀枝花的資源對接成都的市場,產品打入產業鏈。
對接成都的裝備制造產業,攀枝花對此寄予厚望。采訪中,胡鴻飛連稱“期待,非常期待”。
經開區是成都汽車產業布局的主戰場,從2011年造車15萬輛到2014年約90萬輛,三年培育出千億特色優勢產業。未來,還將在全國汽車產業集群重要基地的基礎上建設世界級汽車城。
成都經開區相關負責人曾提出,建設世界級汽車城,一方面要加大對整車企業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視零部件配套的巨大潛力。恰好,攀枝花有供應配套零部件的能力。
借助成都走向國際市場,也是攀鋼的期望。三年前,攀鋼才開始研發汽車板,去年投產后年產能達到120萬噸。胡鴻飛表示,希望提升產品質量后,能夠打入成都的汽車產業,尋求中高端資源,“未來,希望能做到定制化生產,按訂單需求服務”。
根據框架協議,兩市將依托汽車整車、零部件加工和工程機械制造等產業優勢,充分利用攀枝花釩鈦鋼鐵低微合金鋼資源,加強雙方在先進制造業的合作。
先進制造業離不開科技的支持。據悉,攀枝花未來將納入成都雙創的重要平臺基地,還將支持釩鈦產業相關的研發中心在成都設立分中心,支持成都金屬新材料的研究成果在攀枝花實現產業化。可以預見,未來將有一場關于科技創新創業的“頭腦風暴”在兩大國家級新區間形成。
“資源尋找市場,市場渴求資源”,這也是兩市在康養產業、現代農業以及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合作邏輯。近日,攀枝花市常務副市長黃正富明確表示,“在康養產業上,成都是攀枝花重要的客源市場。”
攀枝花市民政局副局長吳紅霞介紹,已具備接待10萬老人康養能力的攀枝花市,目前每年冬天要接待3萬人的“候鳥”老人,其中2萬人來自成都。
其實,這樣的客源市場并不是單向的,兩地促進醫療服務共享體系,打通養老、醫療保險跨市域轉接和就近結算,讓彼此互為最佳康養目的地。有人說,兩市的牽手,“牽出個冬暖攀枝花,夏涼青城山”。
合作必須交通先行
“經濟要發展,交通需先行”,兩地開啟合作新篇章,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被認為是最急需解決的環節。
成都到攀枝花,乘飛機1個小時能到,而自駕高速,需要約8個小時;坐火車,則是朝發夕才至。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此次合作中,成都與攀枝花將合力爭取規劃建設成都-攀枝花-昆明-東南亞(南亞)客運高速鐵路等,構建起縱深千里的“黃金通道”,打通經濟動能的國際傳輸大動脈。
海陸空交通的完善,將促進旅游經濟、物流通道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
攀枝花一位芒果種植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基地的芒果主要靠公路運輸,內陸城市和沿海城市在物流等成本上相差無幾,售價上沿海城市更高,所以他說,“基地的芒果只有10%銷往成都,而80%是銷往了川外市場。”這一落差或許將因交通的完善有所改變。
梳理兩市產業可以發現,如今雙方在鋼鐵、釩鈦、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化工、農業、康養、旅游、電商等領域,形成了資源和市場互補的格局。
如今,隨著成都市人民政府與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正式簽訂《區域合作框架協議》,兩地之間區域合作多點開花,涉及康養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商貿金融、旅游經濟、交通互聯互通、社會保障、科技創新創業等八個領域。
一個是擔負著四川省發展領頭羊重任的首位城市,一個是擁有釩鈦等豐富資源的川南重鎮,產業互補、資源對接,在“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上共同開啟經濟新引擎。
與此同時,一個是內陸開放型經濟高地,一個是四川南向開放的門戶,500公里的距離縮合為零,成都與攀枝花將攜手共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的新支點。
“攀枝花往南,可到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往北,是成渝經濟圈甚至中原經濟區,在西部大通道上,攀枝花是重要的橋梁。”攀枝花市交通運輸局局長唐成斌如此介紹。攤開地圖可以發現,通過交通的融合,南方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成都將通過攀枝花進一步向南,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為突破口,加大與南亞、東南亞的投資、貿易、旅游活動力度。
《《《
轉型樣本
攀枝花兩大轉型目標:掘金釩鈦產業鏈打造陽光康養產業
◎每經記者 吳林靜
第一眼望見攀枝花市,是在從機場到市區的山路上。半山腰,出現了一片“黑湖”。“那不是湖,是尾礦,日本人都覬覦過的資源寶藏。”攀枝花當地人士介紹,這片尾礦里有很多稀貴金屬,要等以后技術達到了要求才能進行開采,“目前該礦坑已被封存,上面將修建旅游設施,打造成觀光地”。
尾礦是攀枝花兩大轉型目標的縮影——擺脫“百里鋼城”,打造“釩鈦之都”、“陽光花城”。
經濟低迷、環境惡化、產能過剩,攀枝花也曾遇到資源型城市共同的難題。近幾年,這個“鋼鐵巨人”已華麗轉身,被全域納入“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釩鈦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到856.2億元;每年3萬名“候鳥”老人赴攀過冬,康養領域的年均投資增速達到27.4%。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探訪了這座資源城市在釩鈦、康養兩條產業鏈上的轉型實踐。
釩鈦產業鏈初具雛形
在攀枝花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到半個世紀,“國家戰略”兩度垂青。巧的是,第一次是因為資源,第二次還是因為資源。
攀枝花三線建設博物館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一張1965年毛澤東主席的重要批示,為開發鐵礦資源,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這隨之催生出一座“百里鋼城”。
然而,發展了40多年后,與眾多老牌資源型城市一樣,資源不可再生,城市發展卻需要持續,攀枝花如何破局?
在攀枝花,釩鈦磁鐵礦伴生鐵礦,且探明的釩、鈦儲量位居世界第三和第一。攀枝花從資源粗放開采向資源深加工轉型。這曾被蘇聯專家判定為沒有利用價值的“呆礦”,如今其產業鏈也即將成型,在航空航天、軍工,甚至3D打印等領域都有涉獵。
2010年,攀枝花鋼鐵產業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首次降到50%以下,釩鈦產業強勢崛起,躋身中國產業集群50強。2013年,釩鈦及相關產業年產值達到856.2億元。
2013年,攀枝花進入全國唯一資源型試驗區——攀西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
事實上,記者近日走訪攀枝花得知,在釩鈦產業鏈上布局的,還有國家釩鈦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以下簡稱釩鈦質檢中心)、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釩鈦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釩鈦質檢中心主任方霖對記者表示,攀枝花已經取得了釩鈦產品的標準制(修)定權。此外,還有攀枝花釩鈦交易中心,截至今年9月25日,成交額已達到約61億元。
康養年均投資增速27%
“鋼城”本該是煙囪林立、黑煙密布這種工業革命時期的景象,然而在攀枝花,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卻打消了這種刻板印象,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攀枝花空氣質量達標率為98.6%;空氣質量為優的天數為52天。
如今,“到攀枝花曬太陽”已成為不少外地人冬季的一種生活方式,康養旅游產業正在這個年日照時數超過2700個小時的“陽光之城”飛速發展。
攀枝花人說,我們不僅要賣地下的資源,也要賣天上的陽光。攀枝花民政局副局長吳紅霞還細數起攀枝花的另外五“度”環境資源優勢:森林覆蓋率達60%的綠化度、60%的濕度、22~30℃的溫度、蔬菜水果的優產度、900~1100米的海拔高度。吳紅霞介紹,攀枝花把康養產業作為城市轉型的重要舉措之一強力推進,正在創建國家級康養產業發展試驗區,“陽光花城”將成為第二張城市名片。
2014年,攀枝花市編制了《攀枝花市創建(中國)陽光康養產業試驗區發展規劃》,出臺了《關于加快陽光康養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等配套政策,計劃總投資1958億元。
企業、個人、社會開始投入康養產業,在攀枝花市,僅康養機構就有中國臺灣模式、日本模式、大型康養機構模式和康養綜合體模式,近年來,每年冬季來攀過冬的“候鳥”老人都超過了3萬人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攀枝花一些城區的康養機構看到,收費標準能達到6200元/人/月,在米易縣賢家旅游新村,收費也能達到2700元/人/月。此外,康養地產的售價也高出攀枝花常規房價近一倍。攀枝花市副市長柳康健公開表示,近兩年攀枝花市康養領域的年均投資增速達到27.4%。
康養產業也帶動著農業、交通、醫療、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攀枝花的芒果、枇杷、早春蔬菜已經形成了品牌,“攀枝花銷出的并不是反季蔬果,而是錯季,這是自然環境給攀枝花帶來的市場優勢。”攀枝花農牧局局長李春華介紹說。
米易縣丙谷鎮的枇杷就是一個例子,丙谷鎮黨委副書記陶云升告訴記者,因為春節期間錯季上市,丙谷枇杷可以賣到30~40元/斤。
但記者發現,當地“互聯網+”還處于起步階段,特色農產品在電商平臺的銷量遠小于傳統的批發渠道。一位縣政府領導告訴記者,下一步政府將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引導,讓攀枝花的產品走出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