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25 22:23:20
“雙降”利好債市,債市還有一定的空間。債券是目前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標的。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現在估值相對比較地點的債券基金。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施娜
每經記者 施娜
今年以來,債券市場持續走強。特別是在股市陰晴不定的情況下,資金的避險需求強烈,出現了股市資金往債市“搬家”的現象。而債券基金產品的收益率也是創出了新高。不少機構分析認為,債券牛市的格局還在繼續,將迎來配置良機。
大同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胡曉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雙降”利好債市,債市還有一定的空間。債券是目前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標的。個人投資者可選擇現在估值相對比較地點的債券基金。
不過,胡曉輝同時提醒,無論是投資單一債券品種還是投資債券基金,一定要有風險意識,做好回撤、止盈或者止損。“現在債券的收益率已經比較低了,總會有見底的時候。未來的某個時點或者某個事件,都可能引起債市的調整。”
1/3債基凈值漲幅超10%
基金業協會對公募基金市場的統計顯示,7月份,在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規模分別較6月環比下降26.87%和25.10%。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債券基金規模達4064.09億元,較6月上升12.41%,今年以來首次出現規模大幅攀升。隨后,該數據(債券基金規模)分別于8月達到了4546.67億元,比7月末增加482.58億元,增幅達11.87%;9月達到5011.81億元,比8月末增加465.14億元,增幅達10.23%。也就是說,最近三個月,公募基金中債券基金的規模連續三個月以高于10%的速度攀升。
相比股市的大起大落,這段時間的債市則是一種“穩穩的幸福”。今年6月以來,債券基金不但資產規模持續攀升,相應產品的收益率也創下新高。
據悉,今年以來,全部債券基金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8.7%。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21日,在750多只債券基金(分級份額分別計算)中,有252只產品的凈值漲幅超過10%。其中,易方達、工銀瑞信、廣發、建信等基金公司領跑,旗下有12~14只債券基金今年以來業績超過10%。
紅火的收益下,高額的分紅也刺激著投資人的神經。天相投顧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9月21日,今年以來全部債券基金共計分紅557次,分紅金額137.4億元。而去年同期,債券基金僅300次分紅,分紅金額為32.63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債券基金分紅額度超過去年同期的3倍。
國泰君安首席債券分析師徐寒飛認為,此次“雙降”對債券市場的影響偏正面,債券市場的上漲迎來新的催化劑,有利于對延續債券市場的上漲趨勢。“預計未來仍有新的催化劑,我們維持觀點不變,繼續持倉等待。”
此前,路透調查發現,目前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全球資產管理機構已將債券的配置比例提至9個月最高,且給出了至少五年來最為保守的股票投資建議。
純債基金或是首選
近期,1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降至2.99%,自2008年12月以來首次跌破3%。這也讓國內債券市場重回利率“2時代”。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表示,當前人口紅利消失、地產周期處于尾聲,城鎮化最快的階段也已過去,而這些均表明我國經濟將從過去的高增長切換至低速區,資本回報率全面下降,低利率時代已來敲門。
民生證券研究院固收組負責人李奇霖則表示,央行“雙降”之后,穩增長政策會持續發力,轉向“穩增長”+“防風險”+“貨幣寬松”的政策組合。從債券市場來看,該組合或會讓收益率曲線變陡,并收窄信用利差;推薦1~3年期短久期利率債、維持高等級信用債套息交易,中長期繼續看好長端利率下行的投資機會。在這一背景下,流動性壓力相對較小,建議繼續通過流動性滾動“養”存量高收益資產。
而招商銀行同業金融總部高級分析師劉東亮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雙降”前,李克強總理表示要“合理運用降準、定向降準、降息等貨幣政策手段,要提高貨幣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創新貨幣政策手段”。其中,“創新貨幣政策手段”充滿想象空間,在利率日益接近極低區間,且利率管制取消之際,央行如何進一步通過市場化手段傳導貨幣政策值得關注。
劉東亮表示,“不排除央行未來會醞釀推出類QE的政策;如果我們的判斷正確,債券市場利率下行空間依然十分看好,談拐點為時尚早。”
在這種背景下,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債券產品呢?對此胡曉輝建議,“相對缺乏專業的判斷能力的個人投資者可選擇債券基金。購買前,可查看一下該債券基金在過去一年、三個月里的收益率排名;若排名較靠前,說明該債券基金經理操作比較優秀。”
此外,亦有專家表示,選擇僅投資于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不投資于股票市場的“純債基金”或是首選,因其能在債券牛市中獲得確定性收益,風險最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