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5-10-19 16:44:45
“央行前期的5次降息、4次降準,其政策效應正在顯現,目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利率將繼續下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如果外匯占款還是持續減少,年內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下調1次、0.5個百分點的可能性。
人民日報獨家分析:GDP破7,降息降準會不會繼續?
顧仲陽 吳秋余
今天上午10點,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三季度GDP增速6.9%,跌破7%。除了GDP,第三季度以來,其他部分經濟指標也出現下滑或波動。9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繼8月之后再次位于臨界點下方;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連續三月小幅增長后7月再度回落,8月環比微升0.1個百分點;用電量、鐵路貨運量等先行實物指標也出現了一定幅度的波動……
GDP增速跌破7%,又一次引發各界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的擔憂。指標下行如何看?發展趨勢是否會惡化?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還能否實現?
1 形有波動辯證看
對于GDP增速和一些指標的波動,都應有一定的“區間共識”,應提高對指標短期波動的容忍度
部分指標難看,說明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確實存在。但光看到這點,不免以偏概全,難以準確客觀地把脈我國經濟。
經濟增速在波動中下行,不改趨穩趨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2010年二季度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在波動中下行,到今年三季度已持續21個季度。降幅和波幅都在逐步收窄,表明經濟增速正在趨穩。
“三季度GDP增長6.9%,下到7%以下,但是只下降0.1個百分點,應該說還是在7%左右。”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雖然經濟增速略有回落,但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的基本面沒有變,穩中有進和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
昨日,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符合全年增長預期目標,也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增長最快的。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中國經濟增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增長難免有波動起伏,是調整轉型期的正常“脈象”。只要有比較充分的就業、與增長同步的居民收入、生態環保有所改善,中國經濟增速高一些低一些都可接受。中國經濟走勢緩中趨穩、穩中向好,但穩中有難,中國有能力實現今年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當前,包括GDP在內的一些經濟指標似乎較為難看,究竟應當怎么看?
全面看,指標有“丑”也有靚。
分析第三季度以來一些經濟指標的下滑,可以發現,不少指標受到傳統制造業不景氣影響:PMI滑落,主要反映了制造業領域的經濟活力不夠足;出口下降,主要體現了外需不足給我國傳統制造業帶來的影響……
一些傳統產業不景氣的同時,新興產業卻欣欣向榮,相應的指標還相當給力。1—9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25914億元,同比增長36.2%;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0.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長速度高出4.2個百分點。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和出口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但消費表現一直穩定,拉動作用穩步增強。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6080億元,同比增長10.5%。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8.4%,比上年同期提高9.3個百分點。
歸總近期經濟指標,可以發現,整體上,比較難看的以速度型指標居多,結構性指標則表現較好。
深入看,一些指標的波動恰恰是好事,折射出經濟結構的優化。
以用電量和鐵路貨運量為例。“這兩項指標更多反映的是煤炭、鋼鐵、有色等資源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領域的景氣程度。”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介紹說。
在我國,冶金、有色、化工、建材、機械、電力六大行業是用電大戶。在經濟上升期,這六大行業產品需求十分旺盛;經濟下行期,這六個行業下游產品的需求大幅回落,這六個行業的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平均為51%,而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大約20%。
因此,“在看到傳統工業不景氣的同時,也應透過指標,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積極變化和增長動力的轉換。”潘建成說。
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異軍突起,上半年增加值已占據GDP“半壁江山”。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為51.4%,高于第二產業10.8個百分點。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所副研究員劉雪燕介紹,第三產業每單位增加值耗電量僅約為工業的15%,運輸需求也大大低于第二產業。
“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大幅度上升,改變了用電量、運輸量等實物指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彈性關系。”劉雪燕說。
放遠看,很多指標容易受到干擾因素的短期影響而發生較大幅度的波動,其短期起落往往與長期走勢不一致。
國家統計局在解讀8月制造業PMI回落時,指出了兩大重要原因,兩者都是短期“擾動因素”:其一,厄爾尼諾持續發展,7、8月份出現洪澇災害,部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有所減緩;其二,京津冀等地加大治理大氣污染力度,主動放慢生產,制造業PMI明顯低于全國總體水平。實際上,近三年制造業PMI月度波幅都沒有超過2個百分點。
實際上,對于GDP增速和一些指標的波動,都應有一定的“區間共識”,應提高對指標短期波動的容忍度。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會有一時的顛簸。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
2 勢仍向好勿驚慌
經濟企穩向好趨勢并沒變,沒必要為部分經濟指標短期波動而驚慌,完成全年經濟增長主要目標有保證
分析經濟形勢,把握短期指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關注發展大勢,應該看到,短期指標波動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長期企穩向好的發展趨勢。形有波動,勢仍向好。
勢仍向好,是因為經濟穩定的基本面沒有變。
展望未來,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居民儲蓄率高,消費潛力巨大,人民工作勤奮,中等收入者比重在提高,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空間和潛力都很大,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有基礎也有條件。
勢仍向好,是因為經濟運行中新動能正在集聚和成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分析,從地區看,今年以來,轉型相對較慢的資源型省區或上游產業比重較大的地區,經濟增速回落幅度較大,但一些轉型較早的東部沿海省份已經企穩。
從產業看,雖然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壓力仍然較大,經營比較困難,但信息軟件、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風生水起,電商、現代物流等新興業態增勢強勁,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逐步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從企業看,一些依賴規模擴張和傳統經營模式的企業盈利能力下降,但一批依靠創新形成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市場份額持續擴大,盈利能力不斷增強。
勢仍向好,是因為深化改革將釋放巨大的發展紅利。
簡政放權持續推進,市場之手更加有力。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3萬戶。負面清單管理逐步成為政府日常管理新標準。
勢仍向好,還因為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近幾年我國沒有超發貨幣,沒有搞大規模強刺激,這為下一步調控留下了空間。萬一經濟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可能,我們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中國經濟絕不會出現“硬著陸”。
“看到這些經濟發展的‘勢’,我們就沒必要為短期經濟增速下滑而過分擔憂,更沒必要為部分經濟指標短期波動而驚慌,而是要增強經濟在合理區間平穩增長的信心,堅定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決心,繼續推動中國經濟逐步邁向中高端水平。”潘建成說。
三季度經濟增速破7,全年經濟增長主要目標還能否實現?
“三季度經濟增長依然是在合理區間波動,只要經過努力,完成全年經濟增長主要目標是有保證的。”潘建成說,我國經濟目前依然處于“三期疊加”的影響之下,經濟增長換擋是一個自然的、正常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增速雖有所下降,但因為總量不斷提高,經濟增量依然平穩。
“從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來看,我國經濟并不存在失速風險。”潘建成認為,三季度的經濟增速下降是溫和的,而支撐經濟增長的一些力量可望在四季度進一步顯現,比如前期降準降息將進一步釋放流動性,以及近期審批通過的大量工程包可望在四季度落實等。而更為重要的,是改革紅利在不斷積累,創新創業動力在不斷增強,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我國經濟有望在四季度延續當前平穩增長的態勢。
3 風險挑戰提前防
年內存準率有下調可能,降息的空間或不大
在看到勢仍向好、保持定力的同時,也需清醒地認識到,部分指標難看,說明經濟增長特別是傳統產業發展面臨較大壓力。要見微知著,嚴防風險。
以更精準的宏觀調控,對沖經濟下行壓力。應當堅持底線思維,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經濟在合理區間平穩運行。更加注重釋放有效需求,著力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充實重大投資工程和消費工程,努力穩定外貿進出口。更加注重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
“應對經濟下行壓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可以更給力。”潘建成說,應當進一步加大積極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進一步減稅,加大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建設在內的公共產品投資力度,尤其是加強PPP項目的落地。“我國當前總體債務風險可控,進一步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仍有空間”
對于貨幣政策,潘建成建議,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當前物價平穩運行,而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為進一步實施降準降息提供了空間。”潘建成說。
“央行前期的5次降息、4次降準,其政策效應正在顯現,目前市場流動性較為充裕,市場利率將繼續下行”,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如果外匯占款還是持續減少,年內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下調1次、0.5個百分點的可能性。
連平認為,是否繼續降息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其一,如果利率繼續下調,中美利差進一步收窄,可能會加劇人民幣貶值壓力;其二,長期來看,我國經濟需要降低杠桿率,如果利率水平繼續下降,杠桿率可能會進一步上升;其三,目前工業領域的通縮壓力主要是結構性的,使用貨幣政策等總量政策可能效果不會很明顯。“因此,如果沒有經濟硬著陸風險或重大市場風險,年內降息的空間可能不大。畢竟,目前的基準利率是十幾年來最低的”,連平說。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室經理楊馳則預測,高頻率地使用SLF、PSL、定向降準、再貸款等“微刺激”手段將成為貨幣政策的主基調。
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快創新驅動,推動經濟增長新舊動力加快轉換。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新舊動力轉換接續狀況。應當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互聯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用好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在壯大新引擎的同時,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三年行動規劃,啟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
深化改革,練好內功,著力防范內外風險。
從內部看,當前,實體經濟特別是一些傳統行業下行壓力較大,需要防范部分行業和領域出現的暫時性困難和短期風險蔓延。“改革是化解風險的良藥,從長遠來看,防范風險最根本的還是要依靠深化改革。”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家勇認為,經濟新常態下,既需要把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為化解各類風險贏得時間,同時要堅持問題導向,扎實推進金融、財稅、國企等各項改革。
從外部看,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過程依然比較復雜,需要防范可能的外部風險給我國經濟帶來沖擊,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國際資本轉移和制造業外溢。防范外部風險,最重要的還是要練好內功,全力推動我國經濟步入增速更穩、結構更優、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發展新軌道。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