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推薦

每經網首頁 > 推薦 > 正文

B2B模式促高鐵出海 中印尼合建雅萬項目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0-18 21:43:08

鐵總負責人表示,雅萬高鐵項目采用中印尼企業合資建設和管理的合作模式,不僅是中國高速鐵路從技術標準、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到物資供應、運營管理和人才培訓等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單項目,也是首個由政府主導搭臺、兩國企業對企業(B2B)進行合作建設的第一個走出去項目。

 每經編輯|李卓    

雅加達當地時間10月16日,中國和印尼正式簽署雅加達至萬隆高鐵項目(以下簡稱雅萬高鐵項目),這也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第一大單。

此次牽頭組成中國企業聯合體的中國鐵路總公司(以下簡稱鐵總)官方消息稱,該項目全長150公里,最高設計時速300公里,計劃于今年11月上旬舉行啟動儀式,2018年建成,2019年開通運營。

據悉,該項目也是首個由政府主導搭臺、兩國企業合作建設的第一個項目,為中國高鐵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樣本。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國高鐵已建成運營的近1.7萬公里顯示強大實力,是國際競爭獲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競爭雅萬高鐵

 

早在2008年日本就開始跟蹤雅萬高鐵項目,并先后做了3次可行性研究,而中國今年3月才開始介入該項目。對于中方最終的勝出,用中國駐印尼大使謝鋒的話說:競爭很激烈,過程很曲折,甚至有些戲劇性。

今年3月和4月,國家發改委與印尼國企部在兩國元首見證下分別在北京和雅加達簽署了《關于開展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項目合作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和《關于開展雅加達—萬隆高速鐵路項目的框架合作安排》等政府層面合作文件,鐵總和開發銀行與印尼國有建設公司牽頭的印尼企業聯合體同步簽署了企業層面的合作協議。

謝鋒在接受鳳凰衛視采訪時透露,日本今年以來先后4次派特使到印尼陳情游說,不斷優化報告,不遺余力和中方展開爭奪。7月上旬,日本提交了優化后的新方案。印尼政府于是作出“選美”比賽的決定。

8月10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作為習近平主席的特使專程赴印尼,向印尼總統遞交中方可研報告,從公平競爭角度對中日方案進行評審。

8月26日,日本再次派特使到印尼,再次調整優化方案,降低了要求并提出加強兩國海洋合作,包括幫助印尼發展東部地區等配套優惠條件。

就在9月初,印尼一度宣布同時退回中日兩國方案,但又表示將堅持雅萬高鐵項目不使用國家預算、政府不提供擔保,明確將采用企業對企業的商業合作(B2B)模式。

“即使這樣,我們也沒有意氣用事,仍然相信中方方案是唯一符合印尼方標準的方案。”謝鋒說。

最終,印尼政府經過認真、反復權衡選擇中國方案,鐵總牽頭組成的中國企業聯合體與印度尼西亞維卡公司牽頭的印尼國企聯合體正式簽署了組建中印合資公司協議,該合資公司將負責雅萬高速鐵項目的建設和運營。

 

B2B模式推動高鐵出海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管理經驗最豐富的高鐵網絡,無論運營里程,還是年運送旅客的人次都占到世界的50%以上。同時,中國具有在多種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下建設運營高鐵項目的豐富經驗。

謝鋒認為,中方勝出的首要原因離不開戰略對接的重要推動。過去不到一年時間,習近平主席和印尼佐科總統三次來往返、兩次通話,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對接中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和印尼全球海洋制定戰略,深化和拓展各領域的務實合作。

謝鋒特別指出,中國高鐵符合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工委員會、國際鐵路聯盟的技術標準,并與阿爾斯通、西門子和龐巴迪技術標準兼容。印尼采用中國技術意味著今后印尼的高鐵市場是開放的。

鐵總負責人表示,雅萬高鐵項目采用中印尼企業合資建設和管理的合作模式,不僅是中國高速鐵路從技術標準、勘察設計、工程施工、裝備制造,到物資供應、運營管理和人才培訓等全方位整體走出去的第一單項目,也是首個由政府主導搭臺、兩國企業對企業(B2B)進行合作建設的第一個走出去項目。

“這是中國鐵路走出去模式的一次成功實踐和重大創新,對于我們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打造‘中國高鐵’品牌、推動中國鐵路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示范效應。”上述負責人說。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鐵總牽頭組成的中國企業聯合體,包括中國中車等企業。今年上半年,印尼國企部等部門及印尼相關企業多次來華,考察鐵總、青島四方、唐車等企業,還體驗了京津城際、京滬高鐵,了解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等,與中方就雅萬高鐵項目充分交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