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7 00:46:09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王辛夷
◎每經記者 王辛夷
近期,一篇名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流傳甚廣,文中所提到的李嘉誠家族企業在內地拋售、撤資等行為,因主角身份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引發了外界的猜想。
9月1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發布會上,香港媒體將這個熱門話題拋給了國家發改委副主任連維良。連維良回應稱,“我們現在推進的改革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而且要形成更加法制化、更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各項改革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就是要惠及更多的外來投資者,而且一系列的改革和成效在陸續顯現。”
由商務部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連維良的觀點:今年1到8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252.8億元人民幣(折合約853.4億美元),同比增長9.2%,其中來自中國香港地區的投資額最多的,并且實現增長15.8%。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宋泓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李嘉誠并不能被解讀為風向標,數據顯示內地市場對包括香港地區在內的全球投資者仍保持著吸引力。
李嘉誠不是風向標
在中國,李嘉誠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普通百姓或許不知道自己身邊有哪些樓宇、橋梁由他旗下公司投資,但大家都認為,李嘉誠在內地的產業非常龐大,他的一舉一動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近一周以來,一篇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流傳甚廣,文章作者羅天昊是國資委商業科技品質中心的一名研究員。在這篇文章中,他批評李嘉誠在中國經濟的敏感時刻不停地拋售在中國的資產,并且做出旗下公司全部外遷的舉動,認為這是過橋抽板。
宋泓則認為,李嘉誠及其企業的行為,一方面是出于對中國經濟走向的判斷,另一方面也包含著很多因素,并不能被看做是外資的風向標。
李嘉誠遠離內地的新聞之所以會受到如此關注,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部分外資企業在適應中國“新常態”時的擔憂情緒。
中國歐盟商會在今年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歐洲企業正在重新考慮在華戰略,以適應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放緩。商會主席約爾德·伍德克表示,歐洲企業始終認為落實依法治國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動力,但這些企業并不確定改變是否會真的到來。
試點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
在16日召開的發布會上,連維良并沒有正面回應“香港財團撤資內地”的傳言,他首先強調“這是涉及到利用外資和外商投資企業在華的利益的問題”。連維良表示,我國現在推進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形成更加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在一系列制度安排下,更多的外來投資對在中國投資信心逐步增強。
今年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也佐證了他的觀點。今年3月,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限制條目從79條減少到38條,合資合作的條目從43條減少到15條,同時允許類項目不再保留對外商投資股比的限制。此外,目前在4個自貿區中開展的負面清單制度,除了122個項目領域實行了特別管理措施以外,其他范圍都是鼓勵外商進入。
連維良表示,“我們不僅對外來投資,而且對其他國內外的投資逐步都要過渡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清單之外的投資領域和投資項目不再實行審批。昨天(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要開展試點。”
前8月吸收外資增速提高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間,外資對于中國經濟騰飛起到了重要作用。國際貨幣基金會此前所做研究顯示,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10.1%的平均經濟增長率中,直接由外資產生的貢獻約為3%。2014年,流入中國的外資數量首次超過美國,中國成為世界上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
宋泓認為,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外資的身份的確也發生了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對外資期待很高,可以學習管理、技術,拉動出口。”他接著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外資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中的普通一員,這也是自然的。”
商務部本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252.8億元人民幣(折853.4億美元),增速比去年的全年增長率高出7.5個百分點。
宋泓認為,對于外資企業而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國已經從低端廉價的加工者角色轉變為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而且金融、教育等服務業領域吸引外資的潛力還很大。
香港對內地投資增15.8%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介紹,今年1至8月,服務業吸收外資保持了快速增長,實際使用外資519.4億美元,同比增長20.1%,比總量增速高出10.9個百分點,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為60.9%。
在主要投資來源地中,香港蟬聯了實際投入外資金額第一名,今年前8個月對內地投資628.5億美元,增幅達到15.8%。“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聯系的窗口,其作用并沒有減弱。”宋泓如是說。
在吸收外資的同時,中國也在逐漸以投資者的形象出現在國際舞臺。同樣是在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金額首次超過了利用外資金額,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今年前8個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0個國家/地區的486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對外投資4734.3億元人民幣(折合770億美元),同比增長18.2%。“無論是外資經過香港進入內地,還是我們通過香港對外投資,香港這個窗口都可以加快中國與世界聯系的過程。”宋泓說。
《《《
近年來李氏企業投資路線圖
2013年8月
26億元 賣出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項目。
2013年10月
71.6億元 賣出將上海陸家嘴的東方匯經中心賣給了交通銀行。
2013年12月
30億元 賣出李嘉誠旗下基金ARA出售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2014年1月
重組電能實業分拆港燈電力投資 (港燈)上市進程沖刺,集資約241億港元,整個項目為電能實業帶來527億港元收益。
2014年2月
2300萬美元 投資李嘉誠旗下私人投資公司維港投資與雅虎創始人楊致遠等共同向HamptonCreek公司注資2300萬美元,研究人造雞蛋。
2014年2月
7億元 賣出長園公告顯示,其第一大股東長和投資于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的方式減持403900股,套現逾1億元。長和系去年7次拋售長園集團,共套現7億元(折合約8.75億港元)。
2014年3月
24.72億港元 賣出和黃在新加坡上市的和記港口信托,減持亞洲貨柜碼頭60%股權,套現最多24.72億港元。
2014年3月
440億港元 賣出和黃宣布,向淡馬錫出售零售旗艦屈臣氏24.95%的股權,涉及資金440億港元。
2014年4月
72億元 賣出李嘉誠家族72億元賣出北京盈科中心
2014年6月
1000萬美元 投資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宣布,投資美國紐約科技公司ModernMeadow,已為該公司完成1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用于研發培植細胞、制造皮革等技術。
2014年8月
15.4億元 賣出ARA出售上海盛邦國際大廈。
2014年10月
11億港元 賣出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再度大手拋售香港電訊,旗下的富衛保險沽清該公司所持香港電訊股份,套現近11億港元。
2014年11月
39.1億元 賣出李嘉誠賣重慶大都會廣場。另外,李嘉誠旗下長實通過4宗收購,以總計20.242億美元(約157.89億港元)收購數十架飛機及相關資產。
2014年12月
2.7億港元 投資李嘉誠入股中國航空工業。在香港力壓其他八家財團,成功奪23億港元深水“大海壇”項目。
2015年1月
重組宣布將把長江實業、和記黃埔的地產及非地產業務劃分開,重新組建長江和記實業及長江實業地產兩家開曼群島注冊的新公司。
2015年1月
157.56億美元 投資和黃收購英國手機運營商O2、列車租賃商Eversholt RailGroup,以及荷蘭連鎖藥房Dirx,總交易額約157.56億美元(收購Dirz并未披露金額)。
2015年2月
6.5億港元 賣出李嘉誠長江實業旗下的新加坡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置富產業信托公告稱,將以6.5億港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出售位于香港新界的商業地產物業盈暉薈。
2015年3月
重組長實股份于3月18日在香港交易所正式摘牌,而新組建的長和股份將于同日上市并交易,在上市首日直接加入成指數成分股。
2015年9月
重組長和、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聯合發布公告,擬將長江基建及電能實業合并,合并后的名稱為“長江基建實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