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6 00:52:2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鄭步春
每經記者 鄭步春
本周二A股續跌,上證綜指跌3.52%至3005.17點,盤低2983.92點,成交僅2439億元,創調整以來地量。其余股指跌幅稍大,深綜指、中小板綜指、創業板綜指跌幅在5%上下。
大盤雖弱,卻也有些積極信號,如許多個跌雖已跌停,但封單較少,該情形與7月上旬時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盤面暗示市場其實已無拋盤,可能除了一些強制清理的場外配資,目前絕大多數投資者已割不動了。
另一積極信號是港股,因這兩天A股極弱,但港股走得相對平穩。港股如此走勢,或暗示其暫已跌不太動,這對A股穩定亦有作用。
隔夜證監會公示了場外配資具體數據,這樣的透明化多少應有利于大盤企穩。然而當前盤面實在太弱,承接盤也很小,故并不太多的拋盤依然將股指打得很低。個人認為,主力屢屢拉升銀行、“兩桶油”其實不利于吸引更多增量資金,雖然這么做盤面會好看一些。
當前的市場處于“去杠桿”的后期階段,短期風險十分明顯,但機會也應該同步存在。不過話雖如此,對于機會普通投資者把握起來其實也并不容易。以上周五為例,其實上周五為首批券商清理配資截止期,當天買股符合股理,可股市偏偏就這么難以捉摸,當天股市不跌,卻出人意料地于本周一再暴跌。
但這樣的出人意料可能很難接二連三地出現,因畢竟絕大多數個股已跌得極慘,且這兩天許多個股又在原本就極低的價格基礎上再打八折。個人認為,本周五倉輕投資者或可嘗試低吸,不必吸取上周五教訓。
配資清理進程信息是天然不對稱的,比如券商應知道更多內情。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等到啥都可以看清時,通常也只能大幅追高。
投資者只要留在股市,就一定有風險,操作有風險,不操作也有風險(除非以后漲了能始終不追)。投資者能做的是選擇去承擔何種風險,即到底是承擔追高風險,還是承擔主動買套風險。個人相信,當前絕大多數個股已跌回2500點甚至更低水平,故主動買套的風險應相對可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