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9 01:20:36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每經記者 丁舟洋 吳林靜
昨日(8月18日),成都路橋(002628,收盤價6.60元)交出了并不盡如人意的成績單,其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凈利潤為518萬元,同期減少84.71%。
對于利潤大幅下降的原因,成都路橋表示,由于上半年中標項目減少,以及應開工而未開工項目數量占比增加。在未開工項目中,該公司在一年半前中標的宜賓到威信高速路四川路段BOT項目(以下簡稱宜威高速)尤為顯眼。
成都路橋證券部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宜威高速預計投資82億元,資金缺口非常大,公司在努力籌資,但截至目前進展較小,所以一直沒開工。公司從去年開始逐步減少此類項目,轉而增加PPP項目。
82億BOT項目未開工
去年4月22日收到《中標通知書》那天,成都路橋或許沒有料到,“會給未來若干年業績產生積極影響”的82億大單,會因為融資難成為公司“掣肘”。
昨日,成都路橋發布的2015年半年度報告提到,宜威高速因“投資體量較大,啟動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截至報告期末“尚未實質性開工”。
據宜賓市人民政府發布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介紹,宜威高速總投資81.9億元,預計建設工期為4年。項目將以BOT的模式進行,即總承包方成都路橋墊資建設,運營一段時間后,再移交回項目業主宜賓市政府。
然而,距離中標已過去15個月,仍未開工,前期所需的巨量資金成了“攔路虎”。
“對于目前的資金缺口,公司正在積極籌劃,不過,目前具體的方案尚未出臺。”上述證券部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如果遲遲不能開工,不排除政府未來收回項目的可能。
為何籌資一年多資金仍未到位?就目前情況來看,對于凈資產僅26億元的成都路橋來說,如果沒有期望的“低成本、穩定的銀行貸款”,要吞下這82億元的“大蛋糕”,估計困難不小。
事實上,宜威高速僅是2015上半年成都路橋未能開工的項目之一。據其中報披露,“中標項目數量大幅減少,應開工未開工項目數量占比增加”,再加上“分子公司經營管理模式調整”,導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僅518.5億元,相比同期減少84.71%。
欲轉型增加PPP項目
早在年初,成都路橋證代張磊曾表示,該公司已經在主動縮減BT項目,以應對業務困局。昨日成都路橋方面向記者確認,已大幅減少了BT項目。
在對BT項目“做減法”的同時,成都路橋提出要對PPP項目“做加法”,加快研究參與PPP項目建設,積極與各級政府接洽,審慎選擇項目標的。
事實上,多位專家亦表示,減少BT/BOT項目、增加PPP項目也是整個路橋行業的發展趨勢。作為傳統的工程建設投資方式,BT、BOT項目的弊端不少,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BT、BOT項目往往是有了項目,再進行融資,如果銀行不給貸款,項目難以進行。“除了資金難題和項目難以推進的風險以外,BT、BOT模式將項目全權委托給企業方做,政府對工程質量、建設進度和后續服務水平方面,缺少把控。在項目移交時和移交后,也存在一定風險。”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帥斌表示。
在帥斌看來,相比而言,PPP模式具有一定優勢。參與PPP項目的企業能享受到政府的資源和政策優惠,有利于減輕企業資金壓力。政府和企業都是全程參與,雙方信息也更對稱。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這一模式競爭也非常激烈,對想要分一杯羹的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轉型PPP也并非易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