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7 01:15:38
北京軍區參謀長史魯澤少將在16日舉行的天津港危險化學品倉庫8·12瑞海公司爆炸事故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透露說,爆炸現場后續處理已有比較完整的方案,目前有2000多官兵正在外圍搜尋清理有害物質,為群眾盡快返回創造條件。
周邊3公里范圍都要清理
事故現場如何處理,是全社會關心的問題。對此,史魯澤介紹說,前方指揮部已有了比較完整的方案,而且是安全可靠的方案。“方案很具體,很系統,請大家放心。”下一步,防化兵將主要參與現場清理工作,起到偵查、鑒定、指導等作用。
關于外圍的清理問題,史魯澤明確表示,根據國務院工作組要求,不光是核心區,外圍周邊3公里范圍內,都要進行清理。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在8月15日又抽調上來1000名官兵,1000名武警,民兵預備人員400多人,現在有2000多人正在外圍進行搜尋清理。“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在爆炸的過程當中,可能有少量的有害物質崩出來了,我們檢測到、搜查到以后搜集起來,并進行有效處理,為群眾盡快返回創造條件。”史魯澤解釋說。
16日,北京衛戍區防化團繼續加強對核心區及周邊環境監測,并首次進入到爆炸中心點大水坑取樣。目前,水樣和土樣已提交環保部門和軍區有關監測機構檢驗。
24小時跟蹤監測空氣質量
據了解,截至目前,北京軍區共抽調國家級核生化應急救援力量、工程搶險力量和醫療專業救治力量共計1909人,動用專業裝備和指揮保障裝備201臺。
史魯澤介紹,防化力量到達現場后,首要任務就是周密、細致地偵測和監測,他們攜帶了紅外遙測車,遠程快速部署系統等先進裝備,在事故核心區周邊建立了7個監測點,24小時不間斷對爆炸現場兩公里范圍內空氣質量進行跟蹤監測,每隔一小時向現場救援指揮部報告一次監測情況。
史魯澤說,從最新檢測的數據來看,核心區周邊空氣中僅存有少量的有害氣體,濃度均低于國家規定的致人傷害的濃度標準,“不會對人體造成次生災害”。
除了繼續全力搜救人員和組織搶救外,史魯澤表示,下一步工作,還是要把監測任務完成好。“一旦有意外情況發生,就能第一時間監測到,及時報告給地方政府,便于采取相應措施。
《《《
官方釋疑
為何兩天后才確定有氰化鈉?
8月15日上午10點,天津爆炸事故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事故調查組初步調查顯示,港區運抵區儲存的危險化學品中包含氰化鈉。
為何過了兩天才確定氰化鈉的存在?據了解,天津市安監局副局長高懷友曾在發布會上介紹,難以對瑞海物流倉庫危險化學品的種類、數量給出準確、詳細的清單。主要有幾個原因:發生爆炸的倉庫是一個中轉倉庫,危險品的種類和數量都是不固定的;企業的辦公場所損毀比較嚴重,無法從企業的臺賬當中準確地獲取產品的種類和數量的信息;企業的負責人以及相關的管理人員提供的信息不太統一,無法直接采信。
而在8月14日下午,環保部發消息稱,在天津事故區域附近的地下管道檢測出氰化物超標8倍,并稱“兩個含氰化物的外排口已經被封住”,不會對周邊環境產生影響。
氰化鈉會對空氣造成污染嗎?
爆炸事故發生后,現場存儲的桶裝氰化鈉大部分保存完好,其中少量因爆炸沖擊發生泄漏。氰類劇毒物質會不會對事故隔離區外的空氣和水造成污染?會不會對群眾生活帶來影響?一時間,這些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天津市環保局總工程師包景嶺在16日舉行的爆炸事故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說,環境空氣監測結果顯示,17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中,有兩個點位氰化氫累計出現2次超標,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而其余各點位各項污染物濃度均未出現超標。
包景嶺介紹說,自8月13日凌晨3點起,環保部門在瑞海物流事故現場周邊警戒區外共布設17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5個廢水監測點位、4個水環境監測點位和1個海水監測點位,持續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
會對周圍水環境造成污染嗎?
就空氣質量常規污染物監測和水環境質量監測結果,包景嶺進一步介紹說,8月15日0點至24點期間,事發地警戒區外環境空氣監測點和事故區域周邊5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數據顯示,空氣質量處于二級良好到四級中度污染水平。
8月15日0點至24點,事故區域臨近的海河斷面、永定新河防潮閘、會展中心、泰豐公園等地表水體氰化物均未檢出。事故區域臨近的近岸海域水體中氰化物、特征有機污染物均未檢出。天津市環保局局長溫武瑞此前稱,環保部門13日凌晨在事故區域內設立了5個廢水監測點位,在2個排海泵站進水口各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平均超標10.9倍;14日在一處排海泵站進水口監測出氰化物超標一次,超標2.1倍。環保部門對事故區域三處入海排水口全部實施封堵,杜絕事故廢水對外環境造成影響。
《《《
資料鏈接
氰化鈉:立方晶系,白色結晶顆粒或粉末,易潮解,有微弱的苦杏仁氣味。劇毒,皮膚傷口接觸、吸入、吞食微量可中毒死亡。易溶于水,易水解生成氰化氫,水溶液呈強堿性,是一種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用于基本化學合成、電鍍、冶金和有機合成醫藥、農藥及金屬處理方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