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8-16 13:10:46
成都ICC(環貿廣場)坐落于成都商業金融核心區域東大街,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在拿地8年之后,成都ICC僅建了1/3的住宅用地,商業主體還在整治地基,而周邊的許多樓盤大多已經竣工。這樣的現象難免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結合近來港資房企不斷拋售內地物業我們可以發現,港資房企在內地房產市場回暖的背景下,仍不看好未來的行情,他們更看重利潤,緩慢開發和拋售行為或許只是為了保存實力。
每經編輯|杜冉樂 蔡雅蕓
周邊樓盤多已竣工
一位成都地產資深媒體人回憶說,2011年5月,成都二環內房價每平方米首次突破一萬元,樓市調控升級,攀成鋼板塊除了成都婦女兒童中心大樓,也只有華潤二十四城等幾個在建樓盤,但大片土地并不是沒人要,而是早已成了各房企巨頭的“囊中物”。
如今,群龍聚首的攀成鋼開發速度一直很慢。2011年11月,綠地集團打破沉寂,宣布即將推出綠地錦天府,意味著該板塊首次從概念進入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吉寶凌云峰閣與環球匯天譽分別于2012年4月與5月開工,分別于去年6月和年底竣工。與之相比,成都ICC純住宅“天曜”雖與綠地錦天府于2011年9月底一起開工,但記者看到其至今仍在施工,而綠地錦天府早已于2013年6月完工。
截至目前,拿地稍晚的通用時代國際社區、伊泰天驕、樂天圣苑、中洲中央城邦、中糧鴻云等多個中高端項目已處于現房銷售或準現房銷售階段。中糧地產去年8月拿下“中糧鴻云”剛需地塊之后,僅隔1個月即啟動開工,記者近日現場踩盤時看到多棟樓盤均已建起了10多層。
除了成都ICC之外,在片區內環球匯天譽拿地成本最低,其樓面價為4200元/平方米,而售價達1.5萬元/平方米。這足以看出港資房企比內地房企具有較大的銷售毛利率彈性空間。
當前,攀成鋼板塊的問題顯而易見。今年4月份,中糧鴻云與樂天圣苑在同一節點首次開盤,同臺對壘。成都某地產機構負責人表示,該板塊同質化嚴重,缺少高端商業配套。
如今,攀成鋼板塊內住宅樓盤林立,業內期待成都ICC早日面市,并將之與仁恒置地廣場及IFS相提并論。但新鴻基拿地8年來,僅開發了1/3的住宅地塊。新鴻基地產2013/14財年年報透露,成都ICC剩余部分將于2017/18財年或以后完工。
在成都某房企營銷高層看來,港資房企喜歡慢開發造精品,對市場判斷很謹慎。他們拿地時片區不成熟,但肯定不是資金問題。成都天坤地產副總經理賴翰林告訴記者,“根據國家相關規定,土地拍賣后兩年內必須開發,否則無償收回。”
日前,記者向新鴻基地產、九龍倉與恒基地產總部分別發去了采訪提綱,截至發稿時仍未收到回復。
針對相關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成都市國土局,該局土地利用管理處副處長韓軍解釋說,“法律上,沒有‘囤地’概念,只有閑置土地。根據國土部53號文件界定,也需經過調查界定。沒有經過調查程序,只能說涉嫌。是否閑置土地,要按照合同簽訂時的宗地調查,而不是按宗地劃分的地塊。”
上個月下旬,國土部成都督察局督促成都市加大閑置土地處置整改力度。那么,新鴻基成都ICC地塊是否會被處置整改呢?業內人士認為,“原則”之外還有特例,這一政策非剛性。成都一位不愿具名的房地產律師指出,港資房企有錢,地方為了招商引資對其很照顧,他們一拿就是數百畝上千畝,雖然早期規定了單宗不超200畝等,但現行政策對他們約束仍不夠。
或與母公司變動有關
一位接近新鴻基成都高層的某知情人士透露,新鴻基用香港ICC國際化概念設計方案,迎合國際金融機構入駐需求,方案設計及建造標準很復雜,在對接成都ICC項目中,卻遲遲難以落地,期間歷經多次博弈。而新鴻基地產官方于2008年7月份曾雄心勃勃地說,他們要把成都ICC打造成國際級綜合項目典范,品質可媲美香港“維港門廊”。“現在挖地基的是B地塊‘凱旋門’,設計太復雜了。裙樓的商業很復雜,技術是其一,他們請的是香港凱達環球和嘉博建筑事務所,國際規范與國內規范有沖突,調了很久。以香港看法,調出來的商業結構太痛苦了,達不到他們的商業要求,就擱置了。”上述成都某知情人士說。
某國際地產服務機構成都分部相關人士透露,他們去年開始介入成都ICC商業部分招商代理,還負責與項目相關建筑事務所協調如何優化建筑設計,盡早落地。
上述知情人士補充說,新鴻基正準備論證C地塊,研究住宅需求,現在大戶型普遍不好賣,他們想改成小戶型,市場調研快半年了。“先做住宅,不牽連裙樓商業設計。說慢肯定慢,開發商沒必要這時讓建筑單位進場。”
現在看來,新鴻基似乎有些騎虎難下。目前,攀成鋼內絕大多數項目為迎合市場做成了“首改”或“再改”的中小戶型產品,區域競爭白熱化。那么,新鴻基地產為何不早推1號和3號住宅用地?實際上,像綠地錦天府彼時借助快銷模式,通過高端活動配合圈層營銷,已基本去化完畢。
某國際地產機構成都分公司負責人說,“內地樓市的黃金時期,這個年份卻在香港很糟糕。香港戴德梁行當年被兼并時,在內地和香港是盈利的,在亞洲卻是虧損的,被賣出去就是母公司出了問題。如果出現這種節點不搶的話,肯定是母公司出了問題。”“李嘉誠拿下成都南城都匯,也是囤積了很多年。他們很聰明,不會干虧本生意。”上述機構負責人補充說,一定要站在母公司角度去觀察。
公開資料顯示,新鴻基地產決策層的郭氏三兄弟郭炳湘、郭炳江與郭炳聯,近些年沒少卷入輿論漩渦。先是郭炳湘因郭氏家族風波2008年被免去公司主席兼行政總裁,2011年郭炳江和郭炳聯上位,從公司聯席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升為主席兼董事總經理,不料1年后兩人集中涉案,后被保釋復職。不過,記者仔細查閱新鴻基定期報告發現,2014~2015年中期報告透露,郭炳江已不在公司董事局之列,僅有郭炳聯為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