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2 03:05:37
每經編輯|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向小田
在央行6月降準降息的“雙降”之日,本以為重大利好可以穩住股市,沒想到股指卻高開低走。然而就在當時這樣的行情下,有一個領域突然涌入了大量的熱錢,這個領域就是債市,有代表性的產品則是公司債券。
上半年,受到股市火爆的影響,大量銀行資金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流入了股市,為炒股資金加杠桿。隨著牛市的逆轉,這些資金奪門而出,但總要尋個去處。在這種情況下,債市就成了它們避險的港灣。
這樣,股市下跌就為企業在債市融資打開了便利之門。以資金需求量大的房地產企業發行的公司債為例,2015年前7個月,共有54家房企發布境內債券融資預案,涉及資金1800億元;28家企業實施債務融資方案,融資總額549億元。加上7月以來新增的龍湖、碧桂園、華夏幸福、融創等公司債,截至目前房企公司債融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
公司債只是一個開放給房地產企業時間不長的小品種產品,竟然能做到2000億元的規模,令人驚訝。拋開房地產企業,其他行業總計發行的公司債規模也大約只有2000多億元。據一位行業內人士描述,這個資金額度完全可以用“火爆生猛”來描述。更可怕的是,這種火爆生猛的場面還在繼續,7月份單月,公司債發行高達8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如果說發行量大還不夠引人注目,那么發行的價格之低就更讓人瞠目結舌了。在香港上市的恒大地產6月份的公告稱,其在境內發行的200億元的公司債,首期5年50億元,利率定為5.38%,創公司融資歷史上成本最低。經常在銀行間為房地產企業做融資的專業人士都知道,這種成本比銀行貸款還要低。
融資成本低,說明了資金對公司債的需求極其強烈。資金需求如此旺盛,又說明寬松的流動性依然存在,只是不愿意去股市,轉身流向了債市。為穩定股市而釋放的流動性,沒有選擇為國接盤,反而跑去買了債券,債券投資者可謂賺得盆滿缽溢。
當然,也要警惕投資企業債和公司債的風險。首先,大量公司債的基礎是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兩個行業受到周期的影響很大,在不景氣的時候,其違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其次,中國的企業債務比例已經過高。根據標準普爾的調查,2015年~2019年全球企業融資規模可能多達57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將融資23萬億美元,占全球融資需求的40%;到2019年,全球未償還公司債規模將增長40%,至71萬億美元,而中國也將占到40%的份額。債務的迅速增長可能會導致在某個時間點債券市場出現兌付危機。
第三,由于企業債和公司債可以在交易所質押,許多投資者可通過反復質押放大杠桿的形式投資于企業債及公司債。投資于債券市場的場外配資也有不少,監管機構對杠桿盤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在發生兌付危機時是否會出現高杠桿引發的流動性危機,也是潛在的風險點之一。
(作者為財經專欄作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