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5 02:09:48
每經編輯|賈麗娟
◎每經記者 賈麗娟
港股市場經歷了“五窮六絕七未翻身”,但依然不平靜。近日,一家名為博耳電力(01685,HK)的港股上市公司遭到質疑。
7月31日,《證券市場周刊》刊了一篇文章,題為《警防博耳電力的價值陷阱》。文中質疑博耳電力存在利潤率高于同業、核心業務萎縮及應收賬款畸高等問題,認為公司目前110億港元的市值過高,合理估值應為24億港元。
這篇文章起初并未受到關注,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昨日(8月4日)博耳電力股價放量下跌,盤中最高跌幅達24.48%,收盤時仍下跌7.13%,報收于13.28港元。公司并未因相關稿件的質疑而停牌,但召開了投資者電話會議進行回應。
穩健增長被指不真實
博耳電力是一家怎樣的公司?為何忽然受到質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查詢了博耳電力官網,官網介紹稱,公司提供一站式高端綜合配電系統和方案的設計、制造、銷售及增值服務,在無錫、宜興和上海等地建有產業基地。
翻閱博耳電力2014年年報可知,智能配電和節能方案是公司最大的兩個業務板塊,2014年合計貢獻了90%的業務收入。公司自2010年上市以來,業績一直非常穩健,五年來營業額分別為9.11億元、10.15億元、12.21億元、13.54億元和20.48億元,通過數據可以看出,2014年是公司業績大幅攀升的一年。公司表示,隨著國家電網公司的加大投入,以及亞非拉等區域市場需求不斷增長,都使得公司從中受益。
質疑文章認為,上述業績是有水分的。文章稱,博耳電力的綜合毛利率持續高于35%,而同行業A股上市公司眾業達(002441)的類似業務板塊毛利率平均在18%左右。文章稱,博耳電力內部銷售經理也表示,配電成套業務的毛利率低于20%。不僅如此,文章還認為公司的這塊業務實際上已經在日益萎縮。
文章質疑的事情還包括:2014年業務量強勁增長,但員工數量卻有所下降;應收賬款規模太大,2014年銷售額20億元,應收賬款就占到16.5億元,而扣除銀行保理(用應收賬款融資以獲取現金的業務)的部分,公司給予客戶的賬期將近一年,而業內的習慣是三個月。
由此,文章認為,博耳電力稅后盈利能力不超過8000萬元,而核心業務在未來也難有增長,公司的合理估值應為24億港元。目前上市公司市值卻超過110億港元,遠超其實際價值。
公司:報告不實
對港股上市公司被質疑甚至被做空的情況,投資者已司空見慣,不少被質疑的公司都會迅速停牌,隨后發出澄清公告。但博耳電力卻并未遵循這一“慣例”,公司方面表示,目前正與港交所溝通。
在公司股價下跌之后,博耳電力昨日午間緊急召開投資者電話會議。“這份賣空報告是假的,與事實有很大偏離。”管理層在會議上表示,公司總體財務很健康,連續5年有較好的現金流和股息分紅。大環境確實不好,但是博耳電力采用了不同的競爭模式來超越對手。
針對質疑文章,管理層表示,毛利高的假設有偏差,采用了傳統配電作為對標,而博耳是做整體解決方案,其中60%是硬件,40%是軟件,因而毛利較高;人員減少主要是工人的減少,而研發和銷售人員還在增長;至于應收賬款,保理收入從應收賬款里面扣除來計算,是不合適的,此外應收賬款的大部分為大客戶,比如中國聯通的應收賬款就達到5800萬元。
也許市場對上述解釋有了反應,之后公司股價跌幅從24%縮小到7%。
若梳理質疑文章署名人“金麥”此前的歷次出擊,博耳電力應該算是很幸運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寫出博耳電力質疑文章的作者叫“金麥”,此人曾質疑多家港股公司,包括蠟筆小新(01262,HK)、海隆控股(01623,HK)等。蠟筆小新之后股價也受到影響,在被質疑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內,股價從6港元的高點跌至0.9港元;被其質疑過的海隆控股股價也在一年半時間內從最高的7港元跌至2.03港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