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8-01 20:12:02
事實上很多人拿不到這些證明 ,沒有這方面的信息,也意味著他開不了戶。尤其對互聯網支付來說,覆蓋的用戶就是一些金融服務不到的人群,這也就意味著支付機構后續的工作很難開展了。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朱丹丹
每經記者 朱丹丹
央行31日發布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一石激起千層浪,網絡上各種評論層出不窮。作為直接與新規利害攸關的第三方支付人士,如何看待這一征求意見稿?其中有哪些條款一旦落地,將對行業帶來最大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
一位不愿具名的第三方支付人士:
個人認為意見稿中最為重要和值得關注的是以下幾點:
第九條,支付機構為客戶開立支付賬戶的,應當對客戶實行實名制管理,登記客戶身份基本信息,核實客戶有效身份證件,按規定留存。
這對用戶和行業來說影響比較大的,第九條關于支付機構客戶開戶開通支付賬戶的規定,這個規現在來看門檻太高了,沒有一家支付機構能夠做到。為什么這么說,其實規定中把賬戶分為兩大類,一個是綜合賬戶,一個是消費賬戶,要求綜合賬戶除了身份實名之外,要五個以上證明自己的身份,實際上今天大的支付機構就是綜合賬戶,不是簡單的消費賬戶,消費賬戶也是需要三個以上。同時因為在目前除了公安部門收錄了所有人的公民信息之外,其他機構的數據都是不全的。比如人行征信,不是覆蓋所有人,覆蓋的人群都很小。這種情況下已經不僅僅說給用戶增加麻煩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拿不到這些證明 ,沒有這方面的信息,也意味著他開不了戶。尤其對互聯網支付來說,覆蓋的用戶就是一些金融服務不到的人群,這也就意味著支付機構后續的工作很難開展了。
第十五條(三),除單筆金額不足200元的小額支付業務,以及公共事業費,稅費繳納等收款人固定并且定期發生的支付業務外,支付機構不得代替銀行進行客戶身份及交易驗證。銀行對客戶資金安全的管理責任不因支付機構代替驗證而轉移。
這條回到銀行去做驗證也就意味著單筆200以上不能用快捷支付,得回去用網銀,網銀驗證比較麻煩。另外,電商行業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快捷支付之前大家都是用網銀的,網銀60%左右。網上消費實際上是快速消費的決策,每多跳轉一個頁面就會損失很大比例的用戶,如果回到網銀做驗證,或者銀行用其他方式做驗證,可能很多網購就不會成交了。網上支付由60%提升到90%之后,才有后面電子商務的發展,乃至遍布全球的零售 ,如果退回去不僅對用戶,更是會對電商行業產生很大影響。
從用戶層面來講,影響比較大的是第十七條涉及的轉賬的問題,只能轉到自己的銀行卡。除了購物之外,網絡支付中轉賬是最基礎也是用戶最常用的業務,因為網上轉賬不需要手續費,不需要排隊。如果限制住了,只能給自己轉,用戶體驗也就沒有了。
第十六條(三)總的額度,年累計不超過20萬這個。目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在全球都是領先的,互聯網金融都是從支付去做的衍生。若從支付上卡住,互聯網理財等互聯網金融業務都很難開展。其實好多人是因為有了互聯網金融之后才開始理財的,限制住以后,可能就沒有創新的理財產品。
至于單個日累計金額,如果沒有采用證書或電子簽名之類的,額度是被限制在1000和5000元兩類。快捷支付因為去年的爭議,額度已經被銀行限制在5000元。電子簽名或輸入證明實際上是pc端的方式,不適用于手機端的,手機端實際上是用生物識別技術等取代有形的驗證。額度限制有影響,但不是那么重要。
易寶支付首席執行官及共同創始人唐彬:
在支付行業發展到相當規模的今天,就中短期審慎監管操作方面而言,此次規范是及時和必要的。但中長期而言,互聯網本來就是以客戶為中心,跨界融合,打破出身論的,相信未來規范也會與時俱進,否則長此下去有實力的支付公司可能都不得不申請銀行牌照了。
匯付天下高級副總裁穆海潔:
匯付天下等支付機構的發展已經走出了原有的單純以服務電商平臺等為主的時代,目前業務領域覆蓋廣泛。匯付天下已經為新金融行業的諸多企業提供包括賬戶系統、支付結算、運營支撐和數據分析等“水電煤”基礎服務,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事實上,早在2010年,匯付天下就獲得了證監會、央行等監管機構的許可,為證券類基金公司投資人開設個人賬戶,提供網上基金銷售的支付結算服務。此舉對于支付機構在新興業務領域的探索是實質性的推進,也影響行業至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