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8 01:03:0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胡健
◎每經記者 胡健
昨日(7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收窄0.1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當月利潤總額同比略降0.3%,5月份為增長0.6%。
多方觀點均認為,在工業企業利潤下降的原因上,首當其沖的就是工業品通縮,工業品出廠價格下降以及需求不旺,使得企業盈利困難。
長江商學院經濟學教授李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數據來看,企業家對未來消費品的價格開始出現負面的預期,對于中間品的價格預期則進一步惡化。假如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那么中國經濟可能會有通縮的風險。
上半年利潤增速未轉正
1~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441.8億元,同比下降0.7%,降幅比1~5月份收窄0.1個百分點,但仍未轉正。
上游產業利潤降幅尤為明顯,1-6月份,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1396.1億元,同比下降58.8%。而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24436.4億元,增長6.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實現利潤總額2609.3億元,增長17.2%。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1個行業下降。
主要行業利潤增長情況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9%,十分亮眼。而煤炭開采和洗選業下降6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68.4%,讓人憂心。
今年上半年,由于煤炭價格低位徘徊,并持續在行業盈虧平衡點以下運行,上市煤企的虧損比例顯著上升,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繼續惡化,部分銀行因此收緊信貸,這令煤企的融資更加困難,現金流緊張。
究竟什么是壓制工業企業盈利的主因?6月單月數據明顯能說明這一點。
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85.7億元,同比下降0.3%,而5月份利潤總額同比增長0.6%。但從工業增加值的角度來看,6月工業增加值明顯回暖,增幅比5月快0.7個百分點。
下半年貨幣政策或托底
展望下半年經濟,樂觀者居多。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近日表示,中國經濟在2015年企穩向好,而且這種企穩的態勢會進一步加強,我們有完全的、充分的信心,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2015年全年,我們能實現年初確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實現7%左右的經濟增長率。
但不能否認的是,目前經濟中第二產業的比重仍然較大,企業利潤難增,會逐漸傳導到就業問題中去。
上海財大高等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我國整體經濟的通貨緊縮跡象已經顯現,風險依然較大。報告預計CPI下半年會有小幅上升,全年同比增長約1.5%。而PPI自2012年3月以來已連續40個月負增長,導致很多企業盈利能力下降。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產能過剩在制造業部門仍然存在,房地產市場的供給過剩還需要時間消化,因此,制造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疲軟將會繼續。
前述報告提出了短期的應對策略:通過定向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相結合的方式等引導政策,促使投資有效流向實體經濟。
該課題組認為,2015年下半年完成短期經濟增長目標是可能通過強有力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來實現,但代價會比較高昂。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