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7 01:00:26
7月23日下午,建設行業年度峰會在廣州召開,會議以“互聯網+構筑建筑產業新生態”為主題,聚焦建設行業創新技術應用、轉型升級探索等熱點、焦點話題,旨在推動行業轉型升級,迎接時代變革。轉型升級、互聯網+和信息化成為了峰會的三個關鍵詞。“互聯網+核心就是產業互聯網,它改變的正是像建筑業這樣的傳統行業。”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聶梅生在會上發言時表示,越傳統,越要突破、越要創新、越要顛覆,這正是互聯網精神。“我們必須融合互聯網。”作為建筑工程領域信息化引領者,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賈曉平在會上介紹,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廣聯達公司也在積極轉變,公司重新做的定位,由過去的建設領域信息化服務廠商變為建設工程領域互聯網+的平臺服務商。其轉型戰略可用“兩聚、兩圈、一建”來表述,指向潛力巨大的市場。“兩聚”就是聚量和聚人,聚量由旺材電商承擔,聚合采購方和供應商之間的批量采購,提供更低的成本。在建筑企業紛紛開始重視“減成本”時,正是旺材電商直擊了建設行業傳統采購的痛點,引領了互聯網工程電商春天的到來。
房地產“白銀時代”下的痛點:傳統采購策略已達“瓶頸”
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傳統粗放式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以房地產開發為例,已然由“黃金時代”跨越至“白銀時代”。
數據顯示,受去年房地產市場整體低迷影響,2015年部分標桿房企僅完成了全年銷售目標的1/3,半年目標增長率均未超過20%,20家典型房企的平均目標增長率僅9%。2015年房產市場多數企業庫存處于高位,房企庫存去化速度緩慢。面對如此局面的房地產市場,各大房企紛紛開始“去庫存,減成本”,以此來緩解經營壓力。
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通過優化采購環節,是一個“減成本“的主要手段。雖不在企業運營最高層環節,采購卻是決定企業基礎必備非經營性生產資料優劣的關鍵。在地產發展瓶頸期,采購是地產商的成本痛點。
除了傳統的采購優化策略的“減成本”效果疲態已顯外,在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賈曉平看來,傳統建造模式已不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利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手段,實現中國建筑產業轉型升級與跨越式發展。
旺材價值受追捧背后:互聯網工程電商春天到來
在2015年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上,業內人士對此也有了共識,“渠道創新,給‘減成本’一個新空間,新常態下,互聯網工程電商的春天已來臨。“
旺材電商平臺總裁任海軍認為,擁抱互聯網工程電商是個必然的趨勢。數據顯示,在企業級市場,國內采購電商化普及率僅為20%~25%,遠低于美國的72%~85%。
采購市場分散的特點給地產采購業帶來了變革和創新的機會。
為持續優化地產采購行業產業鏈,廣聯達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全聯房地產商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共同發起成立中國房地產部品采購聯盟-訊采旺材電商平臺,致力于通過“房地產全供應鏈信息化,降低采購成本,提高采購效率,增加融資渠道。”
旺材電商同時做出“采購成本直降10%”的鄭重承諾,并詳解了旺材如何幫助地產采購降成本。“第一規模杠桿,假設HK地產一年有五個項目用到電梯,我會把HK五個項目今年的電梯采購需求量匯總在一起;第二規模杠桿,是把HK未來兩三年的更多項目與今年的項目聯合在一起,整合電梯采購需求量,我會把這個量裝到今天。這樣我就能從供應商拿到更好的價格。”任海軍以HK地產采購為例,道明地產采購成本如何巧用兩次規模杠桿。
任海軍表示,旺材電商這個平臺“聚量、減渠道、整合金融”的優勢為供需雙方構建了一個高效、便捷的快速交易通道,加速了地產采購行業產業鏈優化進程。
據了解,經過近三年的打造,目前旺材電商線上線下業務已經成型,18大類部品部件核心品牌已納入旺材專供產品庫,電梯、門窗、健康地產、弱電系統四大單品專業頻道也已在旺材平臺正式開通。
對中小地產而言,要拿到更低的部品價格,可以通過旺材電商平臺實現。“只要需求方把量給我們了,我們就能做得很好。”任海軍表示,旺材背后有1036個優質供應商,當某個品類價格實在沒有降價空間時,我們也可以通過組合方式,為采購需求方提供最優惠的套餐方案。
在2015年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上,多位業內資深專家認為,對地產商而言,采購環節要做到價格最優、質量最好,同時減少財力、物力支出,并且用最短時間采購到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旺材電商平臺就能夠提供這樣的平臺。7月24日晚,在中國建設行業年度峰會廣聯達之夜,廣聯達旺材電商平臺華南公司與華南地區多家地產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當日意向戰略簽約額至少十六億元,不僅標志著旺材電商平臺業務進入快車道,也表明旺材電商平臺通過地區聯盟的形式豎起一面旗幟。
基于此,旺材電商的快速發展,如單日簽約十六億并不是一個巧合,而是其找準自身行業價值定位,并基于互聯網思維及創新的落地實踐。“以一敵百”凸顯聚量優勢,“全程跟蹤”確保服務質量,形成了旺材的核心價值和服務設計優勢。
市場資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