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7 01:00:11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冒詩陽
◎每經記者 冒詩陽
7月22日,在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分論壇——智能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百度、寶馬、中國移動、滴滴快的、阿里上汽、飛馳鎂物等公司的高管代表齊聚一堂,這也顯示出巨頭們對智能汽車的重視程度。
有趣的是,幾乎各家參會的公司,都試圖在會場上打出一份招聘人員的廣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論壇現場還發現,包括智能交通、汽車維修保養、二手車交易等各個領域的創業公司,均在現場設有招聘宣傳點。
在圍繞“未來汽車”這一生態圈所帶來眾多創業型團隊踴躍參與的同時,他們對資金和人才的“資源饑渴”快速顯現。
汽車互聯網企業“搶人”
“希望業內對我們這件事情感興趣的有識之士,可以聯系我們。”在做完對于互聯網和汽車行業融合過程中的新的話題和機遇的演講之后,阿里上汽互聯網汽車合資公司首席產品官蔡明趁機在現場植入了一次“招聘”廣告。
實際上,不只是阿里上汽,在本屆智能汽車發展高峰論壇,除新穎的觀點碰撞之外,對公司業務、理念,以及招聘信息的發布同樣以各種方式充斥著場內外。“這是我們百度無人車的整個團隊。”百度無人車負責人倪凱在論壇演講完畢后,指著一張僅有20人上下的團隊集體照向現場來賓介紹,“這是以前的照片,現在的人數會多一些。”
即便如此,這樣的團隊規模仍不能滿足百度無人車業務的發展,倪凱的團隊仍在繼續擴充。在業內人士看來,汽車的智能化命題中,需要的人才種類十分復雜。“在汽車智能化引爆點上無論是汽車的產品、研發還是生產、銷售、流通、服務都會有變化,產業需要標準化。”車云網CEO程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就需要各界有更為豐富知識背景的人才。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成熟的汽車廠家,或者互聯網巨頭公司相比,絕大多數“未來汽車”概念的參與者都是創業型的小公司,起步中的這些公司對人才和資金都更為渴求。
急需資金持續投入
“未來的汽車不是商品,而是一套服務。”正時汽車聯合創始人汪云洋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而在這個服務鏈條之中,“從選到買到用到養到修,每個方面都有不同的痛點。”
在部分創業者看來,在整個由“未來汽車”概念帶來的服務市場,都仍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
然而,創業公司目前的資金實力并不雄厚,也很難在短期內形成快速盈利模式,但是這一領域已經被很多投資者看好。
據私募通的統計,截至2014年10月,僅車聯網行業就吸引了機構投資者平均約2083.33萬美元的投資規模。不僅如此,調查還顯示已有17%的機構投資者參與到了車聯網的投資當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受調查的機構投資者中,43%的機構表示計劃在1年內對車聯網進行投資,28%會在1~2年內投資。
持續的投資或將快速擴大這一領域的業務規模,但是在本屆智能汽車發展高峰論壇之中,很少有企業談到盈利這一話題。
在人才和資金都處于缺位狀態、行業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構建合適的生態環境似乎更為重要。在創業型公司云集的“智能汽車”相關行業,盈利能力仍將是其未來的重要考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