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6 00:52:4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劉旭
◎每經記者 劉旭
今年上半年,轎車市場同比下滑接近6%,進入第二季度,轎車市場連續3個月呈現同比和環比“雙降”的局面。“轎車市場主要受到SUV和MPV車型的份額爭奪,短期內回暖的可能性不大。”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從今年上市的新車型就可看出轎車的式微。有統計顯示,上半年上市的車型中,超過60%屬于SUV。分析認為,主機廠已經從A級車為主的增量戰略轉移到SUV導向。
銷量數據印證了這一觀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的統計顯示,上半年轎車銷量同比下降5.89%,SUV銷量同比增長45.94%,MPV銷量同比增長15.26%。“轎車結束增長是今年乘用車市場的主要變化。”中汽協相關負責人表示。
業內預計,下半年轎車市場將仍處于下行區間。值得欣喜的是,以日系中高端車型為代表的轎車已經開始回暖,自主品牌中高端車型的代表吉利博瑞市場前景同樣看好。
A級車戰略告一段落
“得A級車得天下”的銷量增長戰略在2015年不再奏效。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A級及以下市場是轎車銷量下滑的關鍵因素。其中,A00級市場下滑超過30%,A0級市場下滑超過10%,A級市場下滑5%。
此前,由于A級車市場所占份額最大,在市場進入微增長之后,加速布局A級車市場成為合資企業產品下探、爭奪市場份額的最主要手段。2013年開始,以通用科魯茲掀背、標致301、雪鐵龍愛麗舍為代表的產品相繼入市,掀起了強化A級車市場矩陣的熱潮。此后,南北大眾、北京現代、長安福特陸續加入A級車市場爭奪戰。
截至2014年,合資主流車企在A級車市場的布局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上海大眾A級車在整體銷量中的占比為58%,上汽通用A級車在總銷量(不含凱迪拉克)中的占比為54.6%,一汽-大眾A級車在總銷量(不含奧迪)中的占比為83.5%。
“由于份額較大,A級車市場走勢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總銷量排名。”一位市場分析人士表示,比如A級車在一汽-大眾旗下的大眾品牌中占比超過85%,A級車市場負增長導致大眾品牌銷量下滑,這是一汽-大眾總銷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轎車市場是從其他品牌那里搶份額,競爭更為殘酷。”一位市場分析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比如,日系品牌“救贖式增長”在轎車方面體現得更為突出。今年6月,卡羅拉位居轎車銷量排名首位,單月銷售2.57萬輛。崔東樹認為,以卡羅拉為代表的日系轎車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帶動了日系品牌的此輪回暖。
乘聯會數據顯示,上半年卡羅拉銷量共計11.36萬輛,同比增長156.1%,在一汽豐田整體銷量中占比42.02%。受卡羅拉熱銷拉動,一汽豐田上半年整體銷量同比增長6%,達到26.6萬輛。
“在A級車市場,入門級產品是成長性最好的領域。”崔東樹表示,此前有數據顯示,入門A級車在2012年占乘用車整體市場的10%,2013年增長到16.3%。但從2014年開始,這一數據開始回落。
轎車應對SUV挑戰
“轎車對于企業品牌的向上拉升至關重要。”吉利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是由于轎車市場已經進入成熟競爭的市場環境,而SUV市場現階段仍在“跑馬圈地”,特別是一些自主品牌SUV車型,正在復制早期轎車的成長模式。
在“轎車銷售導向”的指引下,吉利今年上半年同樣取得逆勢增長,累計銷售25.2萬輛,同比增長35%,完成全年銷售目標的56%。
其中帝豪功不可沒。今年上半年,帝豪銷量10.09萬輛,同比增長56%,在吉利總銷量中的占比超過四成,同時領跑自主品牌轎車市場。“帝豪是吉利深耕多年的品牌,通過率先進行渠道下沉、提升產品力,在慘烈的轎車市場競爭中贏得了先發優勢。”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林杰介紹,轎車是吉利的立足之本,也是吉利品牌向上的基石。
由于在轎車市場的堅實基礎,吉利首款B級車博瑞上市第二個月,銷量即達到2000輛,同比增長超100%,也突破了自主品牌B級車銷量難破1500輛的“瓶頸”。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CEO兼總裁安聰慧表示,目前,博瑞并沒有放量,而是通過高端車型率先上市打造品牌。“轎車市場,無論品牌,還是產品都有向上的趨勢。”崔東樹告訴記者,接下來轎車市場的競爭將進入“淘汰賽”,家用中高級轎車是該市場突圍的關鍵。
一方面,轎車市場消費人群年輕化,與此前僅為代步工具的需求相比,目前消費者選擇轎車品牌也希望彰顯個性,這也是近年來轎跑、Cross等車型嶄露頭角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應對SUV車型挑戰的過程中,轎車市場將從價格導向逐步過渡到產品力導向。“一定程度上,SUV市場的爆發促進了轎車市場的價值回歸。”上述市場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從今年5月開始,合資品牌相繼展開的價格調整,主要就是針對自主品牌SUV車型的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依照成熟市場的車型占比,轎車占比五成以上的規律在中國市場仍然有效。“長遠看來,補齊轎車短板是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關鍵,而非僅在短期追逐SUV紅利。”上述市場人士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