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6 00:59:55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有員工持股計劃、股東及高管增持類的股票相對抗跌。此類股票儼然成為抗擊股市下跌的中流砥柱,跟著它們走或許可以大大降低投資風險。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曾劍 彭水萍
 
        
        ◎每經記者 曾劍 彭水萍
面對近期A股的連續下挫,投資者陷入了“進退兩難”境地:倘若此時抽身,則擔心已經到底;倘若繼續堅守,又恐仍在半山腰。《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有員工持股計劃、股東及高管增持類的股票相對抗跌。此類股票儼然成為抗擊股市下跌的中流砥柱,跟著它們走或許可以大大降低投資風險。
與中小散戶面對下跌的膽戰心驚不同,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及高管卻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逆勢增持護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自6月25日以來,已有近百家上市公司公告稱,其股東或是管理層紛紛開啟增持模式,有的已經付諸于行動、有的即將實施。從實際效果看,這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投資者的信心,這些公司股價也表現出較強的抗跌性,部分股票甚至逆勢上漲。
中信證券分析師李祖苑在其研報中表示,從歷史統計來看,高管、公司型股東增持后,持有100個交易日可以獲得穩定的超額收益。統計增持后一年內各季度業績的同比增長率,公司及高管增持后,凈利潤增速均在增持后兩個季度有所增長。
股東、高管抱團增持
事實上,此番突然出現的股東及高管增持潮,正是為了對抗股市的低迷。這一點在蘇寧環球的增持公告中便有明確的表態。公司稱此舉(高管增持)是為了“鼓舞團隊士氣、彰顯決心和信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總體來看,在這近百家公司中,不少股東及高管此番增持耗費了不少“真金白銀”。
我們不妨挑選幾個典型的案例。6月30日,康恩貝公告披露,其實際控制人胡季強已通過21.48元/股的均價增持了公司股份110萬股,并計劃在未來2個月內,繼續擇機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累計不超過1000萬股。
而緊接著,康恩貝又于7月1日宣布,包括副董事長張偉良、總裁王如偉、財務總監陳岳忠等8名高管集體增持,未來3個月內計劃增持63萬股~115萬股之間。康恩貝表示,高管的增持是基于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和價值的認可,增持股份的資金來源由相關人員自籌。同期,公司子公司拜特制藥總經理朱麟也加入增持行列,其于7月1日增持公司股份22.41萬股,平均增持股價為24.97元/股,并計劃在未來3個月內增持合計50萬股至100萬股。
增持個股引領A股
總體來看,在公司發布增持公告、以及增持計劃之后,股價均有不錯表現。以康恩貝為例,在公司6月30日宣布實際控制人增持后,當日公司股票高開低走,盤中大幅震蕩,但尾盤強勢漲停并保持到了收盤。
尤其在7月1日~3日,大盤連續大跌的這三日,隨著高管增持公告的陸續出爐,7月1日~2日,公司股價累計上漲14.19%;7月3日,上證指數下跌225.85點,個股批量跌停,但康恩貝的跌幅為5.67%,盤中甚至一度上漲近5%。
奮達科技情況與之相似。奮達科技7月1日宣布,公司董事兼總經理汪澤其等高管計劃未來三個月內,合計增持公司股份市值不少于5000萬元。當日,公司股價漲停,次日上午大漲,但下午回落,最終跌4.01%。7月3日,公司宣布與聯想簽訂產品云服務協議。在持續利好刺激下,雖然3日大盤依然暴跌,但奮達科技卻成為為數不多上漲的股票。
有些個股在增持后股價逆勢走強,但有一些個股并未有明顯企穩,造成這種差異表現的原因有哪些方面?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獲增持后不同個股的表現差異是正常的,主要體現在:第一,增持的力度不同,增持股份和金額越大,越能給市場信心,如果僅是輕描淡寫的小幅增持,對股價穩定則起不到太多作用;第二,增持時股價的位置,是半山腰位置還是跌到更低位置以后,對后續股價表現也有影響;第三,跟合力有關,有些個股此次雖有增持,但此前有其他股東或高管在減持,則要受一定影響。
■中信觀點:
中信證券認為,從歷史統計來看,高管、公司型股東增持后,持有100個交易日可以獲得穩定的超額收益。統計增持后一年內各季度業績的同比增長率,公司及高管增持后,凈利潤增速均在增持后兩個季度有所增長。
■國金觀點:
國金證券認為,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控制權,大股東參與定增一般體現了其對上市公司經營的認可。同時,由于認購存在鎖定期,換一個角度而言,大股東參與定增后,會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及投資收益而貢獻,以謀求公司長足的發展。因此,大股東參與定增對公司長期發展及股價都起到了支撐作用。
■記者統計: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自6月中旬至今,合計有超過15家發布員工持股計劃預案;包括恒大高新、平潭發展等都宣布停牌籌劃員工持股。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持續的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買入,以及批量的預案出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于市場的未來,操盤者仍然有信心。
《《《
長期支撐
定增破發批量出現 上市公司或救“價”
◎每經記者 曾劍
有一類上市公司無疑也值得關注,那便是跌破非公開發行股票成本價的股票,此類公司出手維穩股價的決心也不容忽視。
據財富證券數據,截至2015年6月29日,定向增發破發的標的超過20只,其中包括17只一年期限售股,3只3年期限售股。其中跌破發行價(折算至最新日)20%以上的有恩華醫藥、界龍實業,跌破發行價10%~20%之間的有平安銀行、漢鐘精機、鄭州煤電、常鋁股份、北方國際、北部灣港等。
如平安銀行于5月20日完成定增,發行價格為16.70元/股,發行對象包括公司控股股東平安保險集團、財通基金等。發行之初,平安銀行股價也在16元/股之下,機構們已經屬于主動買套。隨著近期的下跌,截至上周五收盤,平安銀行的股價已經跌至13.07元/股。
事實上,由于參與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的主要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其投資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并希望獲得較大的投資收益。倘若讓這部分投資者遭遇虧損,這對上市公司今后的再融資無疑將有很大的影響。因此,一般而言,當股價破發之時,上市公司會使出全身解數救“價”。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認為,大股東參與認購的標的更值得關注。
國金證券認為,大股東對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控制權,大股東參與定增一般體現了其對上市公司經營的認可。同時,由于認購存在鎖定期,換一個角度而言,大股東參與定增后,會進一步為上市公司提升經營及投資收益而貢獻,以謀求公司長足的發展。因此,大股東參與定增對公司長期發展及股價都起到了支撐作用。
截至目前,大股東參與非公開發行跌破發行價的股票也已經不少。具體包括界龍實業、平安銀行、北方國際、樂凱膠片、三特索道、興發集團、鄭州煤電、萊寶高科、皖江物流等。
《《《
內在動力
員工持股“抄底”17公司浮虧
◎每經記者 曾劍
大盤連續重挫,一時泥沙俱下。市場可不管投資者的身份,哪怕你是大股東、高管、員工持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目前,已經有不少上市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宣告浮虧,不少的浮虧幅度十分驚人。
有人戲言,此刻參與其中的員工恐怕已經沒有心思上班。上市公司當然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因此,穩定公司股價變得非常重要。
17公司員工持股浮虧
根據國金證券的統計數據,截至6月30日,A股合計有近60家公司已完成員工持股計劃,其中跌破成本價的公司約為17家。按跌破成本價的幅度排名居前的上市公司分別為:萬達信息、隆鑫通用、漢威電子、中來股份、科力遠、慈星股份、鼎龍股份、雛鷹農牧、長信科技、易事特等,其員工持股折損率分別為:28.4%,28.3%,23.8%,21.2%,20%,17.8%,17%,15.9%,12.2%,11.6%。
以隆鑫通用為例,據公司公告,截至6月5日,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已通過二級市場購買的方式完成公司股票的購買,累計購買公司股票349.84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為0.44%,購買均價為35.01元/股。此后,公司股價曾短暫上漲,一度接近40元/股。遺憾的是,自6月下旬之后,隆鑫通用股價連續下跌,截至目前,股價僅為25.36元/股。公司員工持股計劃浮虧較多。按照目前的市場情況,公司股價極有可能繼續下跌。或許是為了應對上述情況,7月3日,隆鑫通用宣布籌劃重大事項停牌。
而國聯水產也采用了相同的救援方式。此外,歐菲光更是祭出了“高管增持”以及停牌雙法寶。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在市場大幅調整的背景下,對于已實施員工持股計劃的公司,出現部分公司股價跌破其成本價的情況,由于員工持股計劃的資金成本較高,且員工覆蓋面廣,因此將對公司遠期發展及資本運作提供較強的內在動力,值得重點關注。
前仆后繼主動買套
令投資者感到欣慰的是,之前遲遲沒有買入股份的員工持股計劃,此刻卻展現出了強烈的看多決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包括中來股份、比亞迪、易事特、萬達信息、雛鷹農牧、益佰制藥、華孚色紡、華策影視、洲明科技際等多家公司的員工持股計劃都在大跌時出手。大體算來,這些公司員工持股計劃購買股票的金額超過50億元。
6月24日,雛鷹農牧公告稱,公司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已購買完畢,購買均價22.82元。記者了解到,前段時期,雛鷹農牧股價一度接近30元,6月18日后,已降至23元附近。但雛鷹農牧目前的股價還不到16元/股,員工持股計劃沒能成功砸中底部。
7月1日,華孚色紡也公告稱,截至6月30日,“華孚財富1號專項資產管理計劃”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及大宗交易方式完成股票購買,共計買入華孚色紡股票1726萬股。同日,益佰制藥也發布公告稱,截至6月29日,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已通過二級市場以均價52.09元/股購入公司股票487.18萬股。
此外,中來股份、洲明科技、雛鷹農牧、易事特、香雪制藥等個股員工持股計劃價格都較買入均價出現較大的跌幅。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自6月中旬至今,合計有超過15家發布員工持股計劃預案;包括恒大高新、平潭發展等都宣布停牌籌劃員工持股。從投資的角度而言,持續的員工持股計劃完成買入,以及批量的預案出爐,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對于市場的未來,操盤者仍然有信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