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互聯網+”民間樣本:一個14萬粉絲公眾號的成長史

2015-07-06 00:59:4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記者 周程程

在咖啡館里見到王瑤時,她正奮力敲著電腦鍵盤,“請稍等我一會兒。”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她開著微信公眾號平臺,正在上面回答用戶的提問。

她是一位記者媽媽,每天除了照顧年幼的孩子,一邊通過“媽寶幫幫幫”的微信平臺將育兒的經驗分享出去。

如今,這個平臺集聚的粉絲已超過14萬,在行業內形成的口碑讓她自己也感到吃驚:身邊不少朋友、同窗都訂閱了自己的公眾號,而她并沒有提前告訴朋友們公眾號是自己開的。“每天用戶的增長量很快,每篇文章的閱讀量都在增長。”

這是“粉絲”經濟的典型代表。近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出爐,其中對于“粉絲”經濟這種網絡營銷新模式明確要給予鼓勵。

用心對待每一個用戶

1年前,王瑤還是一個剛有了孩子的母親,那時周遭和她一樣的年輕媽媽都特別焦慮。“我們80后的育兒能力其實比我們父母那一輩差很多,同時又對國內的母嬰行業不信任。”

彼時,微信朋友圈成為各種信息的一個集合窗口。她將自己養育孩子的經驗,寫成文章,發到了母嬰論壇里,隨機獲得的點擊率超出了她的想象。她發現,這種先驗性的信息能得到不少媽媽的共鳴。

隨后,她就注冊了名為“媽寶幫幫幫”的微信公眾賬號,每天原創一篇文章,主要涉及育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比如,寶寶入睡困難、產后脫發等問題。

最初的粉絲來自論壇里結交的媽媽們,一點點的積累,需要一點點的信任基礎。她給自己定下目標,“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就算寶寶病了,也趁寶寶睡著時給用戶推送內容。很多時候的推送時間已是午夜,寶寶睡了到自己睡前的這段時間都用來與媽媽們交流。”用戶的問題很多都是寶寶發燒、拉肚、過敏等,她們需要有經驗的媽媽幫助她們,雖然病癥可能不重,在每個媽媽眼里都是天大的急事,再晚王瑤也盡量回復。

她認為,“用戶一旦關注你,就是對你的接納,對你這個公眾賬號的信任,如果哪天沒有進行知識的分享,育兒問題的解答,就是辜負了用戶的信任。”

剛開始的時候,粉絲數從0到1000,再到2000,然后到10000,經歷了好幾個月的時間。“那時,我們并不焦慮,因為不考慮營銷。”沒有經過任何營銷,憑著一點點的積累,得到了年輕媽媽們的認可。

王瑤告訴記者,“如果你的文章確實能影響一批人,能夠讓粉絲看了覺得有用,自然會有個口碑的傳遞過程。(這)需要我們不以盈利為目的,以服務為主。”

正是基于這種以“服務”為主的互聯網思維,她的公眾賬號的粉絲量一直穩步增長,“到一定量之后,用戶實現了一個裂變快速發展的過程。”在后臺,用戶的各種需求也紛至沓來,每天全國各地的媽媽們,發來的各種各樣的育兒問題,她耐心地在自己的知識范圍內予以回復、解答。

她說,需要對每一個用戶用心,“粉絲愿意在你的平臺上聚攏,主要是能夠得到優質的服務,不可對每一個用戶懈怠和忽視,不然不利于口碑的擴延。”

粉絲流量變現可期

去年,單獨二胎政策在大眾的期待中放松。王瑤所運營的公眾號也逐漸迎來了一個龐大的用戶群。14萬的粉絲量讓她欣慰,也讓她感到了壓力。“精力和人員有限。”她說。

每天一早,看到新增粉絲一個個加進來,就多了一份責任;為此,她開始圍繞年輕媽媽提出的一些主要的問題,聯系專家等盡力提供一些好的內容。

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讓她信奉“內容為王”的道理。而自己親身的育兒經驗讓她明白,一定要站在用戶的立場和角度上考慮問題,這樣才能獲得關注。

同樣,這一理念也被體現在她所經營的母嬰商品當中。“產品要對用戶負責。”她說,通過公眾號平臺銷售的許多產品,都是她的孩子曾使用覺得很好的,還有一些也是母嬰領域用戶好評度較高或者專業人士推薦的產品。

正是這種負責任的態度,使得粉絲的信任度增加,隨之而來的也是營業額成倍的增加。同時,在與粉絲們的互動過程中,王瑤也注重粉絲的商品需求。“現在許多時候都是粉絲想買一些商品,希望我能提供,她們可放心購買。”

她舉例說,今年4月有一些粉絲想要購買一款臺灣的有聲書。她在微信平臺上看到對書需求的呼聲極高,就發起了一次團購。“500套產品3天搶購一空,把當時總代理的庫存都掏空了。許多沒有搶購到媽媽想購買,但已經買不到了。”她說。

有業內專家指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會用他們的手、腳投票,培養“粉絲”已成包括企業轉型發展的一個有效手段,未來粉絲的力量不可小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