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5-07-05 21:20:35
綠地、綠城、恒大等不少大型房企,早已開啟了對全產業鏈“閉環”的爭奪,而這背后是欲通過“系統集成整合服務”對智慧城市這塊大蛋糕進行分食。
每經編輯|王婷婷
 
        
        每經實習記者王婷婷 發自成都
萬達集團擴張的腳步未曾停止,7月3日,萬達文化集團出資35.8億領投同程旅游。不少人認為這一投資,是萬達打造“旅游-文化-商業”線上線下產業鏈整合服務的一個重要環節。
實際上,綠地、綠城、恒大等不少大型房企,早已開啟了對全產業鏈“閉環”的爭奪,而這背后是欲通過“系統集成整合服務”對智慧城市這塊大蛋糕進行分食。
這能將房企帶進一個超萬億規模的發展空間,但這條路也并不好走。
各方搶占1.6萬億紅利
“經過20世紀七八十年代低碳、生態城市等理念的發酵,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助推,智慧城市概念于2012年進入中國,并得到大力推行。”
據第一太平戴維斯華西區項目開發及顧問部高級助理董事羅元均介紹,“智慧城市”體現為通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創新科技開發物質、信息、智力資源,推進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其在中國主要體現在智慧公共服務、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服務、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智慧教育文化服務,以及智慧城市綜合體等幾個方面。
從主體而言,在“智慧城市”涉及的漫長產業鏈中,以BAT為代表的運營方、集成服務的城市運營商、基礎設施建設方、垂直領域的建設服務方為主。
近年,隨著“智慧城市”概念的火熱,越來越多企業從不同主體身份和應用途徑切入,相關項目已達到2000多個,而隨著今年4月住建部和科技部第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的公布,我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也已超過500個。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智慧城市”總投資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將超過1.6萬億元。
隨之而來,智慧城市的紅利空間也將快速增長。
在第一太平戴維斯攜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舉辦的“未來之城——城市發展新思維”國際論壇上,對智慧城市話題有深入研究的奧雅納高級規劃師梁錦城表示,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經歷描繪的“智慧城市”發展路徑大致為:有意識尚無措施;已開展單項工程;單項工程獲得政策擔保;形成組織化的系統性形態;嵌入和根深于城市發展模式幾個階段。中國正處于第二向第三階段過渡,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雖然不是每個地方都能成為智慧城市,但可預期的利益不少。
據介紹,在英國,智能電網網絡的采用,花費大概在121億,產生的利益則達到188億,智能城市商業系統也產生了每年4080億美元的價值。而在韓國,政府投資了20億在Opendata,產生的經濟回報則達220億,另外提供了150000個工作機會。

標桿房企有機可尋
無論是從“城市集合服務運營商”的智慧城市主體角度,智慧城市綜合體、智慧安居服務(含社區服務)的應用角度,還是承建“智慧城市”實體項目的傳統開發角度,房地產企業面對“智慧城市”這塊大蛋糕,都有機可尋。
今年被住建部納入“智慧城市專項試點”的項目承建方綠城地產和綠城物業,就早已看到“安居”這一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基本入口,其包括第三代智慧園區運營體系在內的新產品,主要都是基于合作或自行搭建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等技術,對住房、醫療、養老、安保、環保、家居、社區其他服務等,進行統一運營和改造。
就像綠城董事長宋衛平在日前的媒體會上提醒的那樣:“房地產要在生活服務方面提升競爭力才有一席之地。”
而王健林的戰略考量,更耐人尋味。“從萬達做電商前,就有人說到萬達完成‘閉環’這個概念,但王健林想的閉環,或許不只是僅僅完成從線上到線下的消費全過程,整個萬達集團的產業鏈早已從商業地產延伸到文化、娛樂、旅游等相關產業,整合更多板塊的內容,似乎是沖著整個智慧城市藍圖的商娛‘集成運營商’去的,為的是醞釀占領未來‘錢景’的更多端口。”有熟悉房企的智慧城市資深研究人士在上述國際論壇向記者表示。
“智慧城市概念下,更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這是房企必須接受的趨勢,當人的需求在改變,他們必須改變以往的方式,無論是運營還是思維。”羅元均表示。
多項難題待解
雖然“智慧城市”概念展現的是一片藍海,但沖進藍海之前,從上到下,都需要沖破一系列瓶頸。其中首要的問題之一,就是“錢”。
“‘智慧城市’等高投入工程完全依賴政府非常困難,在此背景下,PPP被認為是最好的運營方式,去年以來中央部委40多個文件力推PPP,2015年則是我國PPP實施的元年。”在“未來之城-城市發展新思維”國際論壇上,清華大學恒隆房地產研究中心政企合作(PPP)研究室主任王守清向記者表示。
但其也指出,當前中國“智慧城市”的PPP項目,同樣面臨缺乏協調機構和機制、政府信用差、金融體系壟斷、企業信譽不佳等諸多問題,而這直接導致參與智慧城市建設PPP項目的開發商或其他方面,都有風險。
此外,我國的智慧城市,機制本身也缺乏統一明確的協調機制、考核體系、評估標準。“智慧城市”作為一種需要通過新技術和發展模式打造的新的城市形態,對新的理念和思維都有需求。
“這或許也是開發商在參與智慧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比成本更值得注意的問題。”羅元均指出,細化到智能樓宇、樓盤修建、環保材料運用等細節,成本和盈利或許不是最大問題,因為這能利用運營的調整、物業的增值進行彌補,更重要的其實是房企是否能意識到以人為本,以及人需求的改變。即使現在不一定賺得到錢,也一定要變,走下去一定有好處。
今日,前世茂集團副總裁蔡雪梅也向記者直言,現在絕大多數開發商都在投資所謂“最容易賣掉的戶型”,卻不真正研究客戶所需,保守使得行業創新力大大下降,導致盲目拿地、盲目生產、盲目銷售的狀況。
“不得已,我只能創業。”說著這句話的蔡雪梅,或許也在說,在“智慧城市”等時代風口下,房企必須迎接新思維新方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