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5-05-21 02:12:31
在20日舉行的中韓影視文化產業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首先在致辭中拋出中韓合拍片的票房苦惱。在“中韓在影視人才和技術領域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題的第一場的討論中,中韓資深電影人試圖為此尋找答案。
每經編輯|岳琦 陶軻
◎成都商報、每日經濟新聞聯合報道組記者 岳琦 陶軻
中韓合拍片市場難題在哪里?中韓頂尖電影人縱論破局之道。
在20日舉行的中韓影視文化產業論壇上,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首先在致辭中拋出中韓合拍片的票房苦惱。在“中韓在影視人才和技術領域新的機遇和挑戰”為題的第一場的討論中,中韓資深電影人試圖為此尋找答案。
在韓國寶藍電影制作有限公司會長李柱益看來,王長田提出的問題體現了中韓影視交流并未達到理想程度,中韓影視合作需要打造新的模式,協同進軍好萊塢,達到1+1等于5,甚至等于10的效果。
隨后,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立功,浙江宇佑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艷,浙江華策影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戰略官王叢,樂視影業副總裁黃紫燕等電影大佬在韓國iconixchina代表李炳圭的主持下,對合拍片困局展開激烈討論。
精彩觀點1中韓應攜手挺進好萊塢
近年來,從韓劇引進到合拍電影,從版權交易到聯合制作,從投資并購到建立產業基金,中韓兩國影視合作不斷升溫。但逐年增加的中韓合拍電影因種種原因,合拍片的市場表現并不理想。
李柱益認為,目前中韓影視相互交流沒有達到理想的高度,盡管中國的票房規模非常大,但是合拍電影的票房并不是很理想。“我覺得我們必須汲取一些教訓,今后讓中韓合拍電影有更好的成績。”
在討論中擔任主持的李炳圭表示,“中韓兩國共同制作合拍片有技術問題,在合作方式上面臨一些難題。”但他認為,挑戰與機遇是共存的。李炳圭總結道,“我們應該采取一些措施,有一些新策劃的點子,這跟生孩子一樣,我們有失敗,也面臨困難,當時是非常艱難的,但是過了那個時期以后,看到孩子成長都會感覺非常幸福。”
曾促成《晚秋》等多部中韓合拍片的李柱益認為,不要單純地看中國這個市場,還要看到中國的內容。韓國雖然比中國走在前面,但是也有很多失敗的經驗,所以中韓可以進行合作,這樣雙方都可以少走彎路,所以效果就不是1+1等于2,而是1+1等于5或者10,“這方面我也會作出最大的努力”。
對于合拍片的困局,黃紫燕則認為,中國電影市場處在井噴式的快速發展階段,用俗語來說就是“蘿卜快了不洗泥”,各種作品的質量參差不齊,雙方在這方面的合作是互通有無的過程。
在李柱益看來,中韓兩國應該共同攜手挺進好萊塢。“現在很多人說我們有中國市場不需要好萊塢市場。”但進軍好萊塢并不是因為市場規模,而是它擁有百年的歷史和技術,有非常好的經驗。李柱益認為,中韓兩國,還有亞洲各國電影人的智慧結合在一起,應該進入好萊塢市場,然后來引領全世界的電影市場,這才是中韓兩國取得協同效果的一個好方法。
精彩觀點2“中西結合”才能贏得勝利
李柱益的觀點也得到王叢的認可,他表示,伴隨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全面放開,中國電影產業和韓國電影產業的同仁們應該攜手共同狙擊或者消化好萊塢電影的沖擊。“韓國電影產業是我們非常好的學習榜樣,過去十年當中韓國本土電影市場份額連續十年超過進口片,這一點我相信也是我們共同學習的一些地方。”
但黃紫燕認為合拍片還是要立足中國本土市場,因為中國本土市場體量太大了,如果研發初始階段就考慮滿足中國市場的需求,相信雙方都能在成本上有很好的回收和增值。
對于中韓影視合作,黃紫燕特別強調了IP本土化開發。她表示,韓國有很多非常好的影片,這樣的故事如果僅僅作為引進片引進國內市場,可以想見其市場不理想,但是如果進行本土化改編,從演員、導演、資本都是中國的,一定會有非常好的市場表現。好的故事是所有人都能感動的,只是在文化表現上要更加本土化,要不然就淪為既沒有滿足韓國市場需求,也沒有滿足中國市場需求
當主持人將問題拋向徐立功后,他表示,成功并不是僅憑一兩個案例就能決定。他堅信,影視發展始終遵循著萬變不離文化的特質。而文化接地氣很重要,兩國合作的時候還是要注意不同國家的文化立場。
而對于好萊塢的市場競爭,徐立功也認為,跟國外競爭很重要的就是不能放棄自己的文化特色,可以效仿李安《臥虎藏龍》的做法,用西方科技和中國文化結合,這樣才會贏得勝利。
《《《
■嘉賓:
王長田、李柱益、徐立功、吳艷、王叢、黃紫燕、李炳圭(主持)
■議題:
中韓在影視人才和技術領域新的機遇和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