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5 01:10:24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祝賀 發自北京
2015年一季度,英菲尼迪長軸距版QX50即將上市,由Q50和QX50組成的“50家族”將成為2015年東風英菲尼迪發力豪華車市場的利器。同時,2015年英菲尼迪還將導入進口車型新Q70L,而Q50Hybrid,Q70LHybrid和QX60Hybrid將組成“混合動力家族”。
2014年,英菲尼迪在中國市場銷量達到30046輛,同比增長75.6%。
“2014年下半年隨著豪華車總體需求放緩,競爭非常激烈,可以說是過去10年最激烈的,給所有豪華車品牌都帶來影響。”戴雷表示。與其他豪華品牌一樣,英菲尼迪也經歷了增長“急剎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上半年,英菲尼迪還保持著132%的高增長,進入下半年后,增速出現下滑。
產品線覆蓋豪華車六成市場/
“2014年,英菲尼迪向中國市場推出了Q50、QX602.5Hybrid、ESQ及首款國產車型Q50L,產品線非常豐富。”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戴雷在1月30日的業績溝通會上如此表示。
據東風英菲尼迪執行副總經理雷新介紹,2015年在導入國產車型長軸距版QX50后,進口車型新Q70L也將進入中國市場,而Q50Hybrid,Q70LHybrid和QX60Hybrid將組成英菲尼迪“混合動力家族”。
依靠“混合動力家族”和“50家族”兩大產品線,英菲尼迪擬謀取豪華車第四名的寶座。雷新表示,Q50L、QX50和Q70L等系列產品將覆蓋六成豪華車市場份額,為英菲尼迪保持增長帶來較大市場空間。
2014年末,首款國產車型Q50L上市后,英菲尼迪預期這款車將向奧迪A4L、寶馬3系和奔馳C級等車型所在的細分市場搶食份額。2014年,Q50和Q50L累計銷售5810輛,單月銷量的最高紀錄為1700輛。
“英菲尼迪本來就有一款Q50EauRouge概念車,現在我們也在探討Q50是不是要有一個高性能版車型,目前還沒有最終確定。”戴雷說。
與此同時,混合動力市場的啟動,也為英菲尼迪帶來了市場機會。“我們將向中國消費者推出英菲尼迪混合動力家族,不懼怕與同行任何一款混合動力競品作比較。”戴雷介紹稱。
在導入新車型的同時,英菲尼迪全球第四個設計中心已經在北京投入運營。“北京設計中心會參與英菲尼迪每款新車型的研發過程,同時如果要推出特別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或做調整,我們也會進行內部溝通。我們相信未來所有要推出的產品都是完全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戴雷表示。
降低經銷商投資成本/
“在新店建設方面,我們要降低投資,但同時保持豪華汽車品牌的體驗,所以我們注重的不一定是要建最大的店,而是有很好的服務。我們新店的設計非常合理和人性化,總投入跟競爭對手相比只有1/3,但是里面的體驗完全不低于其他豪華車品牌。”戴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2014年,英菲尼迪經銷商數量新增19家,達到85家。這一數字與其他豪華車品牌相比仍然偏小,但是在位置選擇上多毗鄰奧迪等強勢豪華品牌4S店,這被戴雷稱之為 “貼近戰術”。
2015年,東風英菲尼迪經銷商網絡將再增25至30家,通過建立名為“DType”的小型4S店,向三四線城市進一步下沉。
“在2014年經銷商面臨諸多挑戰時,我們進行了深入的溝通,提出了支持經銷商的特殊政策,包括金融支持。2015年,在雙方繼續保持良好溝通的基礎上,我們首先要求經銷商提升服務意識。”戴雷表示,2015年與經銷商的共贏關系將是英菲尼迪發展的重點。
“英菲尼迪在采取考核方式時,也會考慮市場波動情況,同時會考慮某一市場的增速有沒有提高,比如在當地市場占有率有沒有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戴雷表示,“我們認為,這是比(銷量等)硬性目標更好的方式。”
據介紹,2014年底,英菲尼迪市場占有率達到2%,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市場占有率增長顯著。2014年11月,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市場占有率比2013年同期大幅增長,同時,英菲尼迪在部分二三線市場的占有率也大幅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常州、嘉興、東莞三座城市2014年9~11月的平均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了4.4%、4.2%和3.8%。
與銷量和市場占有率大幅上漲相對應的,是英菲尼迪品牌影響力提升明顯。截至2014年底,英菲尼迪無提示品牌知名度相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超三成,美譽度將近翻番。
“在2015年的市場營銷中,‘體驗’是我們的關鍵詞。2014年,我們通過與很多大型電視節目的合作提高了品牌知名度、關注度,讓很多人從不關注英菲尼迪到感興趣。”戴雷表示,“2015年我們將舉辦 ‘英菲尼迪嘉年華’,覆蓋10個城市,吸引7000至1萬名消費者參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