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30 00:52:59
今年50歲的陳華法是浙江省臺州市三門縣花鼓漫島濤頭村村民,年內擴大水產養殖規模,40多萬元資金投入曾讓他犯了難,經簡單流程,他很快拿到農業銀行20萬元貸款,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情。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種養大戶、合作社、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需求日益強烈。然而,長期以來,由于抵押難、擔保難、信用環境缺失等因素,農戶要獲得銀行貸款并不容易。
而一項被稱作“農村金融自治”的新模式正在浙江農村 “開花結果”,助推著農村金融的創新發展。
破解農戶貸款難
地處臺州市三門縣花鼓漫島的濤頭村三面環海,村里450多戶村民,大多數與陳華法一樣從事海水產養殖,眼見近年來水產市場形勢好,陳華法擴大了規模,承包了一口30畝的魚塘。
不過,算上租金,再加上種苗、餌料等費用,40多萬元的投入讓老陳犯了難,幸好今年村里推進“農村金融自治”模式,很快就幫他解了難。
按照流程,陳華法在村里找到5位聯保的村民,再由“村兩委”審核、公示,農行審核通過,他拿到了20萬元貸款,村里和老陳一樣拿到貸款的還有近200戶村民,單戶額度最低為5萬元,最高30萬元。
農行浙江省分行行長馮建龍表示,農村金融自治就是以客戶自薦、擔保自組、借款自助、用款自律、服務自助、守信自勵等為抓手,發揮“村兩委”組織的紐帶作用,努力打造一個自給自足、自律高效、風險可控、信用遞增的自治和諧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
長期以來,由于“成本高、風險高”,農村金融服務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之一。有分析就指出,這一方面是因為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銀行與農戶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馮建龍說,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導致銀行在做農戶貸款時有“五難”:可貸農戶難選、放貸額度難定、貸款用途難管、管理成本難降、銀行風險難控。
“五難”如何破解?馮建龍說,農行在長期服務三農的探索中發現,“村兩委”最適合成為農民與銀行之間的橋梁,因為后者最了解村民的人品和信用,最能管控農村的物權,最希望村民致富,最能及時識別農戶貸款風險,最能協助銀行化解農戶貸款風險。
據悉,2013年下半年,農行浙江分行開始試點農村金融自治模式,目前已推廣到浙江205個行政村。截至9月底,這些自治村的貸款余額達7.15億元,惠及農戶5858戶,沒有發生過一筆逾期。
“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顯示了我國更加注重農村金融供給的可持續性。”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認為,“與直接的財政補貼不同,運用金融資本支持農業,有利于實行市場化運作,促進農民樹立市場意識和風險意識,激發農業經營主體的活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