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4-11-24 08:46:39
說起過去兩年互聯網對銀行的沖擊,除了余額寶包裹的貨幣基金讓活期存款很受傷之外,真正意義上的改變非常少。雖然各家銀行都在用網銀等新渠道接觸客戶,但核心銀行業務的作業大多都停留在前網絡時代。
筆者親身體驗的結果是,5分鐘左右就可以知道準確的審貸結果,然后做決定的選擇權就交到了你的手中。這家銀行零售信貸部總經理說,他打算用這個應用解決每個月200億元~300億元左右的信貸規模。換句話說,這家銀行每年接近2000億元左右的住房按揭貸款,都有希望在這一操作平臺上快速處理。他的目標非常宏大——現在全行大約有800名專職的房貸業務員,以后要抹去一個零,80名就夠了!
要知道,即便是曾經以100億元累計授信額轟動業界的阿里小貸,由于受實收資本規模的限制,每年最大的授信額度都很難與一家銀行一個月的信貸規模相提并論。實際上,只要銀行能夠在客戶體驗上提升一半效率,互聯網做金融的夢想基本就可以宣告破滅。因為互聯網時代的金融仍然是金融,互聯網不能包辦一切。
這家銀行零售信貸部總經理說,他計劃未來將所有標準化的信貸產品的后臺審核都向前臺推送,讓客戶在第一時間知曉自己準確的審貸結果。因為標準化產品的特征,就是風險審核可以通過大數據和風險模型進行推算和模擬。在前網絡時代,這種操作模式有一個業界耳熟能詳的名稱——“評分卡”。但在網絡時代,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打破時空約束的便利性,將評分卡裝入移動終端,盡最大可能提升客戶的服務體驗。
他對筆者透露了一個小秘密,為了做到在5分鐘之內完成客戶的預審批,他花了整整3年時間,反復調試和開發后臺。言下之意,改造后臺擁抱互聯網并不容易,但一旦做成了,不僅同業的競爭對手望塵莫及,來自互聯網的競爭壓力也將成為小菜一碟。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