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9:54:26
種種跡象表明,盡管打車軟件補貼大戰已經偃旗息鼓,但這場資本和行業的博弈還遠沒結束,且已從單一的打車服務轉向出行平臺的新戰常日前。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陶力
不過,經歷了種種困難獲取用戶后,這種單一的打車服務遠遠不能帶來盈利,且投入如同無底洞。在這一背景下,滴滴和快的都不得不向增值和高端服務要利潤。
日前,快的先于滴滴打車推出了商務租車服務 “一號專車”。同時,其在生態圈內也在不斷擴張,該公司與國航首次開啟合作,這也是繼支付寶、高德地圖、百度地圖、攜程等生活服務類應用之后的再次擴展。
后續滴滴推出的專車服務,更多是提供增值服務。據程維透露,用戶在通過滴滴專車下單以后,滴滴會向租賃公司和司機約定一定比例分成。“在滴滴上面每天都有30%的用戶是打不到車的。比如在景區門口,公共交通既不方便,又沒有出租車,這種情況下專車服務就有很大需求,差異化服務也是市場的客觀規律。”
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的打車軟件還會圍繞城市出行推出更多服務,如代駕、試駕、購車服務等各種衍生項目。
實現盈利仍無時間表
事實上,與其說是生態平臺競爭,不如說在持續輸血以后,打車軟件公司尋求活下去的更多能力。
程維坦言,兩年多的運營以來,公司必須要考慮盈利模式。“專車部分單筆收入肯定比打車業務的收入多。但三五年內我們沒有盈利的打算,也不準備上市。”
同時,快的旗下“一號專車”也是主打商務租車,通過收取服務費來獲得收入。但是,這兩項剛剛起步的業務目前還處于培養用戶階段。
滴滴商務部門負責人李海茹告訴記者,在補貼大戰后,滴滴已經有一系列的商業化探索路徑,如廣告、積分商城、O2O合作等。
不過,何時實現盈利,對這兩家初創公司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資深O2O觀察人士黃淵普對記者表示,打車軟件向出行平臺轉型是比較自然的過渡,比起當初整合出租車公司來說,線下的汽車租賃公司整合起來會更加順利。目前快的和滴滴打車在租車領域的補貼并未減少。
但他也認為,大范圍的補貼燒錢現象不會再次出現,而是會提供更多資源。“從垂直到平臺,從PC時代過渡到移動時代,各大垂直領域都會有市場集中的過程。目前一些國外租車公司也進入中國,打車軟件的首要目標應該是搶占市場,至少一兩年都不會有盈利。”
程維對此表示,“衣食妝已被互聯網融合、滲透和改變,唯有“行”還沒有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移動互聯網客觀上為“行”與互聯網的結合提供了土壤,在培養了用戶習慣之后,不會再有大額補貼出現,而是更專注差異化服務。
全球咨詢公司Frost&Sullivan預計,北美地區汽車共享市場到2016年將達到33億美元。而中國市場的商務用車規模更大,業內人的預測數據是4000億元。
除了易到用車、滴滴打車、快的打車之外,剛剛獲得千萬元融資的AA租車,以及來自美國舊金山的打車軟件Uber,均開始在這一領域展開角逐。
業界人士擔憂,如何整合線下租賃公司,并進行透明管理對這些出行平臺來說將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與58同城、趕集網類似,在整合線下資源的過程中,會出現諸多良莠不齊的現象。
對此,程維解釋稱,接入打車系統的全部是正規租賃公司的車輛,也有正規的手續,全國合作的公司已經有100多家。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