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8 00:50:09
11月17日,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中韓自貿區談判中外媒體吹風會上稱,明年上半年希望中韓雙方正式簽署自貿協定,順利的話,下半年自貿協定有可能正式生效。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11月17日,商務部部長助理王受文在中韓自貿區談判中外媒體吹風會上稱,明年上半年希望中韓雙方正式簽署自貿協定,順利的話,下半年自貿協定有可能正式生效。
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孫元江說,中韓雙方對于保護敏感產業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一些敏感產品被允許保護。從目前談判結果來看,還有10%的產品作為例外,不參與降稅或者部分降稅。“即便是90%關稅降為零的產品,有些產品還有5~10年甚至15~20年的過渡期設置,給產業和行業提供了足夠的調整時間和空間,避免受到沖擊。”
王受文多次建議中國企業早作準備,自貿協定生效后,就看企業能否充分利用自貿協定。
自貿區覆蓋范圍廣
中韓自貿協定歷經10年談判。今年7月,中韓兩國領導人會晤推動了談判進程。王受文說,雙方談判團隊加緊工作,特別是在最后談判沖刺階段,雙方經貿部長直接介入并分別出任各自代表團團長,雙方經過幾天晝夜磋商,終于結束了實質性談判內容。中韓自貿區是中國迄今為止涉及貿易額最大、綜合水平最高的自貿區。
中韓自貿協定中,涉及90%的貿易稅目和85%的貿易額經過20年的過渡期之后,關稅最終將變為零。“這對兩個貿易大國來說,自由化水平非常高。”王受文說,在中韓自貿協定談判中,中方首次涉及到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方式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談判。
雙方在談判中也首次涉及到電子商務和地方合作的內容,首次設立了電信服務和金融服務單獨章節。
其次,中韓自貿區覆蓋范圍廣。王受文說:“一般的自貿協定主要覆蓋貨物貿易,稍微復雜點的自貿協定還包括投資和服務貿易。”
雙方利益大體平衡
王受文說,中韓自貿協定是利益大體平衡的自貿協定。
在貨物貿易領域,經過20年過渡期,中方零關稅產品將達到“稅目的91%、進口額的85%”;韓方由于最惠國稅率已經為零的產品多于中方,最終零關稅產品將達到“稅目的92%、進口額的91%”。
對中國來說,韓國是中國第三大國別出口市場,位列美國、日本之后。“對韓出口稅目的92%、進口額的91%將來關稅為零,將成為推動中國出口的重要動力。”王受文說。
在服務貿易方面,中方解決了韓方在視聽合作合拍、出境游、環境等方面的核心關注問題;韓方滿足了中國在快遞、建筑、醫療等方面的核心要價。
“雙方還承諾將對投資者和跨國公司內部往來人員給予兩年期的就業和居留許可,并給予商務訪客一年期多次往返簽證。”王受文說,“同時,雙方承諾在協定生效后兩年內,對服務貿易啟動負面清單模式談判。”
在投資方面,中國是韓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國,對中國來說,韓國在中國的投資目前已有600億美元,是中國重要的吸收外資來源國。王受文說,雙方承諾在協定生效后兩年內,在投資領域啟動基于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模式的談判。
在規則領域,中韓在利益大體平衡的前提下也達成了進一步加強合作和規制整合的制度性安排。
王受文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問時說,中韓很多產業具有相似性。中韓自貿協定中,90%以上的貿易稅目在20年過渡期之后,關稅會降為零。“中國的機電產品、金屬制品和農產品會受益,韓國的優勢產業、絕大部分工業都會受益。”
王受文說,中韓自貿協定最美妙的地方在于,中韓兩個市場在大部分產品關稅降為零之后、融合在一起,變成更大的市場,兩國企業能在更大的市場內進行分工,形成價值鏈和更有效的競爭。兩國企業在中韓市場之外的市場,也會因自貿協定帶來利好。
刺激中日韓自貿協定加速
中韓自貿協定基本達成,刺激了日本和中國臺灣的神經。
對于中日韓自貿協定是否能加速,王受文說,中韓自貿協定實質性談判結束,有助于中日韓取得進一步進展,“現在中日韓談判已經進行了5輪,取得了不少進展。”
中國是日本和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日本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第三大國別貿易伙伴。“這三個國家,都處在東亞。如果能實現三國的自貿協定,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三個重要的貿易大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和經濟往來,將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王受文說,“只要中日韓三國在政治上體現更大的意愿,在具體問題上展現更大的靈活性,中日韓談判有希望取得更大更快的結果。期待明年談判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中有好的進展。”
而中國臺灣產業界對中韓達成自貿協定表達了擔憂,這將影響臺灣電子產品的市場。
王受文稱,兩岸貨物貿易談判也取得了很多階段性成果,“對于階段性成果我們要予以珍惜。”王受文建議,大陸和臺灣雙方還要繼續后續推動貨物貿易后續商談,雙方要相向而行,展示談判靈活性,為兩岸貨物談判有更多創造性、最終達成兩岸商品貿易機制作出努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