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網 2014-11-03 22:13:31
不管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本次巨虧,獐子島復牌后連續跌停已是大概率事件,而從公司三季報公布的股東情況看,社保基金無疑是最大受害者。
在獐子島官方網站上,有一篇發布于2011年12月14日的報道提及,2009年,中科院海洋所與獐子島集團合作,在獐子島海域內放上了浮標群,通過浮標群將海上的溫度、氣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學等數據通過GPS衛星系統傳遞到設在青島的中科院海洋所的黃海海洋觀測基站室里,并通過點、線、面結合,對空間、水面、水體、海底一體化的多要素同步觀測,對獐子島海洋牧場實施24小時監控。在2013年年報中,獐子島也表示,公司在獐子島海域構建了北黃海冷水團監測潛標網,對底層水溫變化實施24小時不間斷監測,提升了海域環境監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獐子島此次受災的主要原因正是北黃海冷水團溫度異常。
上述報道還表示,“‘這猶如給大海裝上了千里眼、透視機,為獐子島漁業的科學養殖奠定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與保障。’獐子島集團研發中心張曉芳說,浮標群的設立,將獐子島海洋牧場變成了數字化海洋。”
據了解,中科院的北黃海浮標布設在獐子島南部海域和獐子島增養殖底播區內,基站安置在海珍品原良種場。架設的浮標通過配置的氣象儀、溫濕傳感器、氣壓傳感器、波浪傳感器、流速儀、表層水溫傳感器、鹽度儀、水質測定儀、沉積物捕捉器、濁度計、營養鹽測定儀等儀器(進行監測)。
中科院專家提及,1~8月的水溫波動幅度高于歷年平均水平,獐子島西部底播海域的底層水溫在6~8月下旬波動很大,氣溫日較差達4℃左右,這表明公司海域水溫異常并非突然而至。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為何上述嚴密的監測手段并未及時發現海水溫度異常?還是說發現了之后并未引起公司足夠重視、未做好防護措施?如果公司提前捕撈,損失是不是可以大幅降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