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北京銀行:由外延式發展方式向內涵式轉變

2014-10-28 00:53:56

作為全國排名靠前的城商行,北京銀行在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浪潮中反應速度一直都很快,從最早提出直銷銀行概念到近期推出首家 “輕網點”——“京彩E家”,無不反映出北京銀行的主動出擊速度。

那么,北京銀行未來在互聯網金融方面如何布局?面對商業銀行轉型,北京銀行又要如何應對呢?

近日,媒體對北京銀行董事長閆冰竹進行了專訪。

打造互聯網金融品牌 /

媒體:作為中小銀行的領軍人物,請您談談對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金融模式的認識?

閆冰竹:作為金融和互聯網交叉融合的產物,互聯網金融是當前最具創新活力和增長潛力的新興業態,也是我國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創新的關鍵領域。

一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便捷化服務。作為內生性金融創新模式,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傳統金融業務更加電子化、信息化、便捷化,加速了金融產品創新,進一步降低了服務成本,提高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此外,互聯網金融通過與傳統金融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實現共融性發展,進一步提高了中國金融業的總體競爭力,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二是對傳統金融業態形成跨領域沖擊。互聯網金融具有創新性高、靈活性強、技術優勢明顯等特點,將給商業銀行帶來競爭手段更靈活、市場反應更靈敏、創新能力更強的新對手,對商業銀行的傳統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和服務模式形成跨領域沖擊。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開始深度融入經濟社會各領域,引起人們生活習慣和商業模式悄然改變。

三是對風險管理能力帶來全方位挑戰。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超越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增加了資本市場交易的頻率,對流動性風險有一定放大效應,帶來了諸多不確定性。虛擬賬戶的產生使網絡金融逃出了傳統金融流動性監管的體系,增大了潛在風險。從金融產品交易的視角來看,互聯網金融雖然使得風險對沖需求下降,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各類資金配置型金融活動的風險要素,對金融風險管理提出新要求。

四是為跨界競爭合作搭建多元化平臺。擁抱互聯網金融而不是排斥,才能在新時代找到新的突破。互聯網金融是共生與競合的生態,深刻改變了銀行業發展格局,但本質仍然是金融,單純的互聯網無法滿足所有客戶特別是高端客戶的個性化金融需求。同時,銀行業可以利用資本、客戶資源、信用和風控能力等優勢,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將已有優勢與新興技術更有效地結合,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媒體:面對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北京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進行了哪些探索?

閆冰竹:面對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帶來的新挑戰與新機遇,北京銀行明確提出實施科技引領戰略,打造“全能智慧銀行”,致力于為金融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是率先推出直銷銀行模式。北京銀行通過與境外戰略合作伙伴荷蘭ING集團深度合作、精心研發,正式開通直銷銀行服務模式,此舉標志著國內第一家直銷銀行破土萌芽。

二是積極加強跨領域合作。近期北京銀行與小米公司簽署移動互聯網金融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移動支付、便捷信貸、產品定制、渠道拓展等多個方面探討合作,未來將基于小米公司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探索綜合金融服務,包括NFC、理財和保險標準化產品銷售、貨幣基金銷售平臺以及個貸產品在互聯網終端的申請等,最終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三是著力打造“網絡鏈”品牌。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慢等特點,北京銀行推出網絡供應鏈品牌“網絡鏈”,并與第三方支付快錢清算信息有限公司簽署了全面戰略合作協議,著力打造互聯網供應鏈金融。

四是不斷擴展多元服務渠道。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新技術,北京銀行緊跟時代步伐,為客戶多渠道、立體化搭建金融服務平臺,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微信銀行等。

未來,北京銀行將放眼未來,主動作為,用敏銳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以互聯網思維、金融思維、全球化思維為引領,全面打造互聯網金融領域的亮麗品牌。

媒體:面向未來,北京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有什么樣的戰略布局和規劃?

閆冰竹:大數據開放、互動的特性,將根本改變金融業生存模式,差異化、流程化、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將成主流。北京銀行將放眼未來,主動作為,用敏銳的戰略眼光審時度勢,以互聯網思維、金融思維、全球化思維為引領,打造互聯網金融亮麗品牌。

以差異化定位貼近客戶服務需求。北京銀行將積極打造“服務領先型的直銷銀行”,加強與小米公司等科技型企業在移動支付、便捷信貸、產品定制、渠道拓展等方面的合作,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實施“客戶下沉”發展戰略,將主要服務對象定位于數量最廣大的大眾零售客戶和小微企業客戶。針對不同客戶定位,建立專屬化產品體系,開發實惠、簡捷、透明、安全的專屬金融產品,提供多樣化、差異化金融服務,打造鮮明的競爭特色。

以流程再造提升金融服務效能。北京銀行將進一步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持續推進組織架構變革和業務流程再造,實現經營集約化、管理專業化、營銷系統化和服務標準化。通過理念創新、模式創新、流程創新,以較低的營運成本、高效率的營銷和跨市場的服務,創造出更多價值。深入挖掘傳統銀行業務產品與互聯網的結合,構建綜合化的客戶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全面搭建“平臺+數據+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態鏈。

以戰略合作拓寬全新服務視野。進一步加強與境外戰略合作伙伴ING集團的深度合作,尋求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的技術援助,不斷拓展銀行的經營邊界,為廣大客戶提供全自助、全流程、全方位的現代化服務。將國際先進的服務理念和管理理念嫁接到實際經營管理中,深入思考“為誰提供服務”、“提供什么服務”、“如何提供服務”這三個問題,以超前的戰略思維把握“大數據”發展先機,引領發展潮流。

以專業制勝打造特色服務品牌。北京銀行將緊跟時代步伐,拓展營銷模式,強化服務功能,延伸服務手段,提升專業服務能力。

小微、零售、中間業務并進/

媒體:轉型已經成為各家商業銀行的發展共識,但是轉型的難度和壓力也與日俱增,您認為商業銀行在轉型過程中應當注意哪些方面?

閆冰竹: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利率市場化加速、金融脫媒加劇的嚴峻挑戰,轉型成為商業銀行主動融入中國經濟發展大局應對挑戰、提升發展層次的主動選擇和必然要求。但同時,轉型也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需要不斷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正確把握發展中面臨的各種機遇和挑戰,以前瞻性的廣闊視野和扎實的戰略執行實現可持續發展。

服務國家戰略。金融轉型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這是宏觀趨勢和必然要求。當前,轉型發展已貫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金融企業必須扮演重要角色,要結合自身戰略定位和業務特點,從客戶結構、區域結構、行業結構等維度,充分參與到經濟結構調整的偉大事業中去。

拓展金融藍海。戰略轉型的重要方向是積極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從同質化競爭的“紅海”轉向差異化競爭的“藍海”,拓展新的發展空間,打造新的增長點。

創新驅動轉型。創新是推動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沒有創新,商業銀行只會在同一水平進行數量型增長和規模的簡單擴張,不能實現質的飛躍。因此,在轉型中應充分發揮創新的倍增效應,通過建立健全科學高效的創新機制,積極推動產品服務創新、信息技術創新、營銷模式創新、經營管理創新、企業文化創新等,實現價值鏈條的有效整合和組織能量的有效傳遞,全面培育和提升綜合競爭力。

確立轉型文化。轉型時代的商業精神是一系列體現經濟和社會轉軌要求的、以贏利為核心、以誠信為基準、以創新為動力、以發展為目的的社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作為中小銀行的生存之道,就是在轉型進程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必須深刻認識到“滿足于今天過得去,明天就會過不去”。因此,中小銀行務必保持危機意識、憂患意識、進取意識,構建擁抱轉型、迎接挑戰的企業文化。

媒體:早在幾年前,北京銀行就率先開啟戰略轉型,提出由原來的過度依賴貸款增長、過度依賴存貸利差、過度依賴大企業和大項目的發展模式向資本節約式轉變,發展更加節約資本的零售業務、中小企業業務和中間業務。目前,北京銀行戰略轉型的進展和結果如何?

閆冰竹:企業轉型是與經濟轉型相伴成長的過程,是一段刻骨銘心、持續推進的歷程。全面開啟戰略轉型以來,北京銀行的經營業績、服務品牌取得良好進展。

近年來,北京銀行主動摒棄高消耗、低效率、單純追求規模與數量擴張的外延式發展方式,向多元化價值增值型的內涵式發展方式轉變,致力于打造三大業務品牌:打造中小企業品牌、零售銀行品牌、中間業務品牌,改變傳統經營模式。

集約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北京銀行堅持以專業化為前提、系統化為保證、數據化為標準、信息化為手段推進轉型,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綜合競爭力,獲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強競爭力。努力提升三大能力,即資本管理能力、風險管控能力、自主創新能力;持續強化三大支撐,即科技支撐、人才保障、服務管理;不斷深化三項改革,即事業部制試點、流程銀行再造、組織架構改革。通過以上舉措,北京銀行不斷推動管理模式向精細化轉型。

特色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北京銀行加快實施差異化、特色化競爭戰略,進一步明確市場定位,著力培育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綠色金融”、“惠民金融”及“消費金融”等方面的經營特色,打造了響亮的服務品牌,并依靠創新不斷強化在相關領域的競爭優勢,加快推進資產結構、負債結構、客戶結構、網點結構和收入結構的全方位優化調整,實現了傳統業務和新型業務的均衡發展,著力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文/戎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