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新常態下經濟增長仍有三大動力

2014-10-23 01:01:22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北京

剛剛公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實實在在映襯著經濟“新常態”的面孔。

該如何審視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這些新常態的特征,未來該怎樣消弭悲觀者所認為的潛在風險的爆發,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又在哪兒?

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NBD)專訪了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增長變慢但發展更穩

NBD:您如何理解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潘建成:對于新常態,首先要認識到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三期疊加期,而且這個時期不是短期。同時,要認識到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環境已發生變化,這也客觀上要求中國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發生轉變。

此外,中國自身內在的條件也已成熟,其中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就業情況還不錯。過去之所以擔心經濟增長放緩,很大程度上是擔心經濟放緩影響就業。事實上,可以看到的是,盡管經濟增速溫和地往下走,但是對就業的影響并未像過去那樣大。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可以慢一些。

經濟增長放緩并未影響就業,也是源于三個原因:一是盡管經濟增長慢了,但是經濟總量仍然很大,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比過去增強了。二是產業結構在變化,服務業比重在上升,服務業的比重對就業的吸納能力在增強。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人口在持續減少,所以就業的需求從總量上來看是在減弱。

由此,就業的壓力不大,中國經濟增長從客觀上可以放慢一些。并且,中國目前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把精力放在結構調整和轉型上,放在資源和環境保護上。

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一個標志,未來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慢一點,但是發展會更平穩一點。

這也是源于我國的增長動力從投資切換到消費,從粗放型增長切換到創新型增長,使得增長動力會更穩一些,周期性波動的幅度會明顯縮小。經濟質量將得到更好提升,表現為資源環境將得到更有效保護,收入差距縮小,社會保障趨于完善等。

以上這些表現就是新常態的精髓。

結構調整已取得成效

NBD:在您看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的亮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潘建成:就亮點而言,首先就是結構調整逐步取得成效。

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持續地快于工業增長速度,表明產業結構調整在延續。消費對增長的貢獻繼續快于投資對增長的貢獻,表明消費驅動的動力在增強。經濟增長的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在持續降低,表明我國重視對于資源的保護,整個增長的理念都在變化。

這一點,在很多方面取得實際效果。這個效果一定程度上體現在目前能源行業的相對不景氣,這也是一個問題。最近一兩年,尤其是今年以來,我國的能源行業,如煤炭等的不景氣,是節能降耗的結果,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動發生的結果,要積極地看待這個問題。

在目前經濟增速下滑的過程中,城鄉居民收入仍然保持穩定的增長,就業保持相對充分的狀態。房地產市場的下滑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的影響,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房地產在一定程度上的回落,正是一個調控目標的實現,這也可以認為是一個成效。

十八屆三中全會也要求,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房地產市場也不能例外,不能因為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較大,就違背市場的規律,要尊重市場變化對產業的影響。

我認為適當地放寬限購政策,讓限購回歸到市場也是對的,因為限購本身就不是一個市場行為,并且放寬限購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房地產出現大的回落,這都是好的做法。

能讓目前的房地產形勢保持穩定或溫和地回落,供給需要適當地放緩,通過時間換空間,兩三年之后,房地產市場會重新回到平穩正常增長的狀態,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總體而言,整個經濟在結構調整、提質增效方面,正在取得一系列的成效。雖然這個成效還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但是也正在發生成效,現在更需要的是耐心與決心。

在整個三期疊加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需要很長時間的情況下,要有耐心,不能夠急。但同時,改革和轉型又需要有決心,不能夠放松。

壓力之下仍有三大增長動力

NBD:新常態之下,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壓力?

潘建成:首先,隨著經濟總量的擴大,資源消耗壓力加大,使得將來資源環境的瓶頸約束會更強,這點對我國的挑戰是巨大的。此外,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使得過去的人工競爭優勢,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減弱。這兩方面要求我國要在創新與改革上加大力度,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第二,需要特別警惕我國過去的長期粗放增長的慣性。因為過去一些地方政府習慣于通過招商引資與大量的投資來推動增長,而在通過創新與制度的變革來推動增長方面,還沒有過多的經驗。如何徹底改變過去粗放發展的觀念,這也是一個挑戰。

這一點也需要在改革上徹底突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政績考核的改革,要改變過去在政績考核中過多看重GDP的傾向,要增加對資源環境、民生、科技等方面考慮的權重。如果徹底地改變了考核機制,將一定程度上調整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動力,對我國徹底地實現轉型也有一定作用。

NBD:在當前經濟增長存下行壓力的態勢下,您覺得中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哪些新的增長點或者趨勢?

潘建成:我認為未來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有三大根本動力,這也是和過去不一樣的動力。

一是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結構因素包括城鄉結構、城市化、城鎮化等的結構調整。城鎮化發展相對滯后是我國過去的不足,卻是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拉美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鎮化率過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國城鎮化率都超過了80%,而中國城鎮化至少還有20多年歷程,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此外,還包括產業結構的調整,尤其是工業的現代化、信息化,農業的現代化、信息化、科技化,這些產業結構的升級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用信息技術去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能夠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協同推進。

第二是制度的變革推動增長,主要還是靠改革。目前平穩的價格環境對我們相關領域價格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寬松條件。新一輪改革紅利的釋放,對經濟增長將產生新的動力,這個動力也會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因為改革也是需要很長的時間,需要不停地去推動,所以其釋放的紅利也會持續很長時間。

第三就是技術的創新推動增長。宏觀層面來看,國家也是要求加大對于創新的力度。微觀層面而言,三期疊加期這樣一個倒逼的機制,企業主動進行創新的壓力與動力也在增強。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動力很大,同樣的資本和人口勞動的投入,經過創新后,其效率會增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