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 2014-10-22 10:02:02
除了高收益產品不再集中在月末、季末發行,凈值型理財產品或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一個重要品種。
轉型凈值型產品
事實上,在存款偏離度考核出臺前,部分銀行已經未雨綢繆,開始為銀行理財的轉型探路。作為此前被業界最為看好的品種之一——凈值型理財產品,則成為銀行當前轉型的一個熱門。
據了解,凈值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其不向投資人承諾收益,可提供凈值查詢,并根據產品招募書中的規定,可在每日、每周、每月等固定周期公布凈值并開放申贖。
目前,諸多銀行都已經推出了凈值型理財產品,如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等;而且部分銀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也已有了相當的規模。據招商此前的披露,截至今年6月,該行旗下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和結構化理財產品的管理余額日前突破4000億元,較去年末增幅約360%。
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目前市場上的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由于與存款同質化,使得其面臨的市場競爭已非常強烈。而凈值型理財產品更符合資產管理的本質和監管部門的對于理財業務“單獨核算、風險隔離、行為規范、歸口管理”的要求。而且這類產品通過投資于標準化資產可以實現公允估值,有助于打破銀行理財產品的“剛性兌付”。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投資于固定收益市場的理財產品就將要退出市場。”前述銀行財富管理部負責人指出,在他看來,目前決定銀行“江湖地位”的還是存款。“因此銀行仍然會通過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來吸收或留住存款,只不過會通過改變理財產品的發行排期而避免出現存款余額在月末出現偏離,將來銀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發行將更常態化。”
另一家銀行的理財師也對記者表示,凈值型產品由于投資范圍更加廣泛(標的除了傳統理財產品投資的貨幣市場交易工具外,還包括券商集合計劃、基金專戶、ETF等資產),因此目前其收益率和投資風險較傳統的理財產品要高,故而對于風險偏好偏穩健的銀行而言,這類產品未來暫不可能成為市場主流,“而是為客戶提供更多資產配置的一類理財品種。”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