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6 00:40:16
據《第一財經周刊》近期發布的“2014年中國城市分級名單(非港澳臺)”,溫州已明確進入二線城市名列。該排名未將GDP作為單一指標,而是綜合了人均收入、教育資源、大公司和大品牌的選擇等多項更具現代商業意義的指標,極具參考價值。
無論是上海陸家嘴,還是杭州錢江新城,各城市金融中心的房價都是整個城市,乃至整個區域的最高值。但在被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總部”的溫州,卻出現了反常現象。
在有“溫州陸家嘴”之稱的甌北三江商務區,當地的標志性項目——立體城于最近祭出了市場底價,即將推出的江景豪宅均價區間僅11000~15000元/平方米,該報價僅為溫州全市今年上半年22100元/平方米成交均價的2/3。
“溫州陸家嘴”呼之欲出
“我們溫州市要堅持創新‘溫州模式’,打出推動民營經濟發展的組合拳,充分發揮溫州的產業集群優勢、溫商群體優勢,來全力打造中國民營經濟的升級版。”溫州市委書記陳一新曾透露,溫州正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吸引溫商回鄉投資。
據統計,全國地市級以上溫州商會已經有252家。今年以來,規模較大的以組團形式回鄉投資考察的在外溫商已經達10多個批次,吸引近千億資本回歸。
隨著溫商的回歸,溫州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慢慢得到強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啟動以來,全市累計新增直接融資額接近400億元,大大提高了直接融資比例,有效改善了融資結構。溫州現代企業制度的進展也卓有成效。截至今年8月底,溫州全市股份制企業已達354家。現代企業制度讓企業在運用企業債、城投債及中小企業私募債等融資產品上取得重大突破。
三江國際商務區將是溫州區域金融中心的重要落點,作為溫州建立“1650”(1650指溫州“十二五”提出的城市發展格局,具體指“1”個主中心,“6”個副中心,“50”個區域性中心鎮)大都市發展格局的重要腹地,已逐漸以“溫州陸家嘴”形象示人。
上海陸家嘴的成功源于政策的引導、產業的導入及規劃的先進性。圍繞溫州大都市核心區的功能定位,溫州市政府對該區域明確提出“三年打好基礎,五年基本見形,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標要求,而區域中的“立體城”項目在規劃先行方面或將成為“溫州陸家嘴”的發展引擎。
據悉,項目通過大力招商,已確認引入溫州首家希爾頓酒店 (已簽訂意向入駐協議),洲際酒店集團、萬豪酒店集團等國際一線酒店品牌也對甌江北岸的發展表示樂觀積極的看法。同時項目還在與國際國內一流的教育資源、醫療資源溝通洽談,包括上海交大昂立幼稚園、上海中學附屬小學、北京德恒醫療等,這些品牌對立體城及三江商務區未來綜合發展前景表示了極大的興趣。
與上海陸家嘴相仿,立體城項目不單是一個住宅項目,它秉持新希望地產一貫的 “綠色、生態、健康”建造理念,將根據國家綠色建筑標準打造,也將成為溫州第一個達到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在醫療配套方面,項目將以核心產業醫療健康和教育、總部經濟、研發為先導,打造小區內的健康私人診所、遠程醫療體系,達到就近就醫。立體城建成后,項目將聚集幾乎所有的城市主要功能,實現立體城市居民中約50%的勞動力人口獲得本地就業機會。
抄底購房的最佳時機
9月30日,央行、銀監會聯合出臺 《關于進一步做好住房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放松了對與自住需求密切相關的房貸政策,并鼓勵銀行通過發行MBS和期限較長的專項金融債券等籌集資金以增加貸款投放。2014年個人房屋貸款余額達到10萬億元左右,如果按照其一半額度發行MBS,相當于市場重新獲得4萬億~5萬億元的流動性。
7月29日就全面放松限購政策的溫州市場,率先感受到了市場回暖的成交火爆氛圍。據《溫州日報》報道稱,部分樓盤國慶七天假期接待客戶數量比節前翻了一番。9月,新房1293套、二手房1292套的成交量也刷新今年紀錄,環比分別上升77.85%和7.49%。黃金周前一天,央行放松“限貸”的政策可謂釋放了今年以來樓市的最大利好。政策發布后,各大開發商“或真或假”的提價消息,已經向市場釋放了強烈的回暖信號,市場預期將由悲觀扭轉至向好。
本輪回暖中,三江商務區板塊已經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該板塊是溫州市內最具自然優勢的地域,北靠萬畝獅子山,南鄰1500米甌江主江段,坐擁兩大城市公園。除去板塊天然帶有的自然風景優勢,溫州市政府對該區塊的政策傾斜和公建的提速發展也加速了溫州向北走的進程。甌越大橋通車,沿岸江堤修筑等市政工程的落實速度都超過預期。
眼光獨具的投資客已蠢蠢欲動,黃金周期間,區域內立體城項目聚集了大批洽詢客戶。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相比央行限貸政策放松之前,來電來訪客戶中,市場投資客及在外溫商的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這批客戶均因看好項目潛力前來咨詢。優越的地理環境以及巨大的土地開發價值,也吸引了一大批知名外企、央企國資、優質民資來三江考察投資。今年3月4日,香港嘉里建設有限公司主席黃小抗一行6人前來考察。回想20多年前的上海浦東,及10多年前的杭州錢江新城,或許現在選擇甌江北岸的置業者會是將來最大的受益者。 (文/楊涵茗)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