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 2014-10-10 11:02:37
十一黃金周,不少人在朋友圈曬福利。一些剛上市不久的互聯網企業,員工展示了五花八門的福利,引人羨慕。而正在進行薪酬及福利待遇改革的國有企業,員工則紛紛感嘆“一年比一年差”“什么都沒有”。
中小企業職工福利水平偏低
9月初,廣東東莞一家液晶顯示器加工企業發生勞資沖突,數百名員工停工,直接原因是以往中秋節都要發放的節日補貼及月餅福利今年沒有發放。
這一事件和國家規范央企高管福利待遇、社會熱議公職人員福利等形成鮮明對比。
“一些單位的員工高福利很容易引起社會關注。但從總體上看,大量企業員工、特別是中小企業員工的福利水平偏低,更應引起重視。”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學院教授常凱說。
法定的五項社會保險是員工最基本的福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3年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企業職工的實際參保狀況仍顯滯后,14.8%參與調查的員工表示企業沒有為其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6.9%的人表示企業沒有為其參加醫療保險。
《企業職工帶薪年休假實施辦法》早在2008年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近年來多項調查顯示,享受帶薪年休假的職工一直在50%左右徘徊。“公司沒有這項福利。”在北京一家房產中介做業務員的李志國說。
據了解,在市場經濟國家競爭性企業內部,社保之外的福利支出通常可占工資總額的20%—30%。而我國企業大大低于這一水平。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企業員工除社會保險之外福利支出不足工資總額的10%。
中華全國總工會研究中心發布的員工福利保障指數顯示,中國企業員工福利保障指數為65.37,處于基礎水平,福利保障的總體覆蓋面較窄,項目不夠豐富。其中員工規模在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福利待遇最差。
有企業主曾表示,基層員工只想漲工資、對福利沒興趣。常凱表示,這種情況在前些年勞動力嚴重供大于求的時期曾經存在,但近兩年已經在轉變。隨著員工保障意識提高、各地出現招工難,員工逐漸開始看重用人單位提供的福利保障。
員工如何為自己爭取福利?常凱認為,福利太低或約定的福利沒兌現,員工有意見可以理解,但不宜采取停工等方式,工人自身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在非公企業,應大力推行集體協商制度,引導員工參照同行業其他可比性企業福利水平等,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通過集體協議或勞動合同等明確應享受的福利。“協商的路徑暢通,相信工人不會與雇主發生沖突。即使福利下降,只要真的是企業經營遇到困難而不得已為之,工人也會理解的。”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教授認為,要真正實現中小企業福利的提高,單靠員工努力、監督企業是不夠的。“政府應該進一步減免稅費,給小微企業多一些利潤空間。現在企業繳納的五險一金加起來能占工資總額約40%,小微企業在完成這部分支出后,還能有多少余力去做更多個性化的員工福利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