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地方舉債中央不救 上萬融資平臺改革啟幕

2014-10-08 02:00:32

國慶期間,中國政府網發布的關于地方債管理的消息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這不僅關乎地方政府舉債償債問題,還將影響到上萬家地方平臺公司的命運。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國慶期間,中國政府網發布的關于地方債管理的消息引起各界廣泛關注,這不僅關乎地方政府舉債償債問題,還將影響到上萬家地方平臺公司的命運。

10月2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并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

由于目前各級地方政府都成立了自己的平臺公司,規模有上萬家之多。有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長期以來擔任政府融資重任的融資平臺要么回歸市場,要么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融資平臺不得新增政府債務/

《意見》是國務院首次發文全面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也標志著我國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完整制度框架基本建成。

其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即解決“怎么借”、“怎么管”、“怎么還”的問題,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規模控制,嚴格限定政府舉債程序和資金用途,把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實現“借、用、還”相統一。

《意見》提到,賦予地方政府依法適度舉債權限,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而對過去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舉債的方式,《意見》明確提出,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新增政府債務。

最新審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0.88萬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6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4萬億元。

財政部測算,如果將后兩類債務按近年來政府實際代償比例折算,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有12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舉借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超過4萬億元。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均成立了自己的平臺公司,由于舉債主體、舉債程序不透明,債務沒有納入預算管理等問題,導致地方債數額每年增長的同時風險不確定。此次 《意見》出臺,這類上萬家的融資平臺將迎來大洗牌。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劉尚希表示,眾多融資平臺需分類清理,對于純粹只有融資功能的平臺要逐步取消或并入其他企業,有些平臺則可改造成為PPP類的企業,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契約形成合作。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相關剝離工作已展開。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建立以政府債券為主體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和“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是兩個互相關聯的舉措,他預計實現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性債務仍需幾年時間。

以前由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的項目在職能剝離后應如何處理?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表示有三種渠道。其一,對商業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政府脫鉤,完全推向市場,其債務等同于一般競爭性企業的債務。其二,對可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準公益性項目,要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其債務由項目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舉借和償還。其三,對沒有收益、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純公益性項目、確需舉債的,由政府發行債券融資。

地方可通過處置資產等方式償債/

在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方面,《意見》首次提出了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財政部根據各地區一般債務、專項債務和或有債務等情況,測算債務率、新增債務率、償債率以及逾期債務率等指標,評估各地區債務風險狀況,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風險預警。

《意見》最受人關注的莫過于此:“要硬化預算約束,防范道德風險,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由于此前地方政府舉債由中央政府兜底,這讓地方債務急劇飆升。經濟學者馬光遠認為,各級地方政府之所以大肆舉債,一是借多少錢不用考核和約束,二是地方政府相信如果還不了中央政府一定會還。他說,“如果以后中央對地方政府的債務真正能做到‘見死不救’,對規范地方舉債行為,將會起到極大的約束作用。”

如果出現地方政府無法還債的情況怎么辦?《意見》提出,地方政府出現償債困難時,要通過控制項目規模、壓縮公用經費、處置存量資產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償還債務。地方政府難以自行償還債務時,要及時上報,本級和上級政府要啟動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和責任追究機制,切實化解債務風險,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在妥善處理存量債務和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方面,《意見》提出,抓緊將存量債務納入預算管理。《意見》同時對債權人尤其是金融機構也提出明確要求:“金融機構等不得違法違規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不得要求地方政府違法違規提供擔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