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9 00:58:2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周洲 發自北京
一年前的9月29日,上海自貿區掛牌設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曾表示,建立上海自貿區的首要意義是“通過先行先試,使試驗區形成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相互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成為我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
在上海自貿區成立和運行一周年之際,商務部表示,要總結經驗,爭取將這一小片土地上正在試驗的可復制的經驗推廣到全國。
那么,哪些制度和經驗是已經可以推廣的?推廣方式和路徑是什么樣的?中央對上海自貿區的評價又如何?
就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專訪了參與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關于自貿區座談會的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自貿區研究院秘書長陳波。
政府職能轉變推廣最多/
NBD:作為參與中央和上海市政府關于自貿區座談會的研究者,您可否梳理一下上海自貿區可復制推廣的經驗以及路徑?
陳波:上海自貿區各個方向的改革進度不同,被復制推廣的進度也不同。自貿區被復制和推廣的途徑也不一樣,目前被最多復制和推廣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
比如工商注冊制度的改革,從事前的審批制到事中、事后的報備制,這項制度在自貿區推行一周后,沒有經過任何中間的途徑,就被復制到全國了。
再以負面清單為例,上海自貿區在2013年版負面清單的基礎上又推出了2014版負面清單。到現在為止,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了類似的負面清單。
總體來看,現在自貿區經驗被復制和推廣的路徑主要是“點到點”,即從一個經濟特殊監管區域推廣到別的經濟特殊監管區域。
另外,以金融方面為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上海自貿區在今年3月正式放開一般的外地市場存款利率,前不久又將其正式放開到上海市,這基本上算是推廣到了全國。這一復制方式是從“點到面”、進而推廣至全局。細分看來,自貿區經驗復制的途徑和路徑不太一樣。
再者,海關的經驗也是“點對點”的復制。上海自貿區的海關出臺了“先入關后報關”、電子化覆蓋以及結算方面貿易便利化的措施,這些經驗很快就被寧波、廈門的海關復制過去了。
此外,還有一種外延性的復制形式。在證券方面,上海自貿區正在建設全球大型期貨交易平臺,比如新近上線的上海自貿區黃金國際交易平臺等。這些交易平臺與上海證交所、期貨交易所有聯動效應。自貿區內與區外的交易平臺進行聯動,這是一種外延性的復制。各種復制的方式、途徑很不一樣。
由于改革存在綜合性和復雜性特征,所以現在很難規律化地總結自貿區的復制情況。我上述提到的都是一個一個的例子,至少這些例子都是比較著名的、大家能夠看得到的、正在被推廣的,這說明整個自貿區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雖然這些成效可能不如預期那么好,但是至少可以看到它是堅定地在往前走,不斷地出現了一些可推廣和復制的先進經驗。
競爭可把步子慢原因弄清楚/
NBD:您有否關注其他地區申請自貿區的動向?天津審批局說自己的行政審批模式是全國首創,并不是效仿上海。
陳波:如果有新的自貿區出現,我們肯定是希望新的自貿區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它在制度創新方面可以借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也可以進行自己的創新。如果是后者(自己創新)的話,那么就與上海自貿區形成了一種制度競爭,這種制度競爭不一定是壞事。
雖然中央力挺上海自貿區改革,但實際上我們在做內部咨詢的時候也知道,中央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走得還不是很快。
有兩種方式可以把改革步子慢的原因弄清楚,一是政府一級一級地反復檢測,第二就是通過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除了風險外,要看魄力,比如官員膽子大小等,這樣的話就出現好處了,競爭產生效益。
天津能做的航運融資租賃這方面的改革,上海也有。如果天津比上海做得早做得好,上海是不是要反思一下,為什么上海做得比天津早還不如天津做得好。再比如深圳前海可以做服務業和金融業的開放,類似于上海自貿區,外高橋也在做這方面改革,那么深圳給定中央的開放的方案如果比上海開放得更快,那么是不是上海就要反思自己。這就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壓力,讓上海自貿區除了風險以外的東西必須馬上去改革。這與市場經濟是一樣的,競爭出現效益。改革也是競爭產生效益。
但也不能太多,太多就變成了惡性競爭。如果全國自貿區申請都給了,那么自貿區就沒有意義了。就像以前經濟特區只批了四家,就沒有再批了。
我去過很多地區,他們在申請保稅區、工業園上花去了大量精力、時間和金錢,最后拿下來后發現益處并不大。
我們希望要有新的自貿區出現,但是這些自貿區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革。當然,改革要形成良性的競爭。
NBD:總理在9月18日和19日視察了上海自貿區。他說希望自貿區帶動就業。您怎么看?自貿區的土地承載是有限的,如果要拉動就業,是不是要涉及土地規劃和承載力的問題?
陳波:9月19日,總理在視察上海自貿區的座談會上已經比較明確地說“自貿區可以擴大了”。但是他沒有明確說自貿區本身可以擴大、還是業務可以擴大到區外。
9月19日上午總理說倉儲、物流需要大量空間,自貿區現在土地這么貴,這就成為自貿區倉儲、物流發展的瓶頸了。總理說,現在企業可以搬進區內,倉儲、物流可以放在區外。
我認為總理的話表明了一種態度:自貿區是要擴大的。不管是自貿區的業務擴大到區外,還是自貿區的官方面積的擴大,“自貿區擴大”的意思已經很明確了,只不過現在擴大的方式還存在疑問而已。
所以我認為,解決辦法是,自貿區應該再擴大一下,因為27.78平方公里的確是太“憋屈”。
還有很多新型貿易形態可挖掘/
NBD:自貿區成立之初,大家對其期許比較大。您怎么看目前的發展?
陳波: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的貿易大國,但是現在中國做得最多的還是傳統貿易,是我們所謂的泛外貿易和轉口貿易。國內很多經濟學家說,貿易已經不可能再拉動中國經濟馬車再大步往前走。
這句話有對有錯。對的是如果按照傳統的貿易增長方式,中國不可能像過去35年那樣快速增長。但中國還有很多新型的貿易形態可挖掘,新型的貿易主要是離岸貿易和期貨貿易,像新加坡一樣。而這些東西在自貿區才剛剛落地,還需要一個成長和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些額外的、新的貿易量會出現。
NBD:現在自貿區有原油、黃金的國際板,融資租賃也在做,另外還有大宗商品的交割、金融的開放,這會不會形成一個新的貿易形態?
陳波:對,都會形成一個新的貿易形態。比如說海關現在已經可以做電子化監管、可以做期貨交割倉儲。證監會和海關配合也已經可以做期貨交易了。現在其實大型的期貨交割倉庫已經建成使用,大型的期貨交易平臺已經被批準,原油期貨交易平臺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黃金的期貨交易平臺已經開始。但是這需要一個成長過程,業務會慢慢地不斷納入,并且會帶來航運貿易量的上升。
期貨交割倉庫和離岸交易倉庫上海自貿區已經在做,現在就是要把基礎設施建起來、電子監管管起來、規章制度建起來,三“建”齊發。大宗商品的存儲需要很大空間,自貿區的空間如果這么狹小、租金這么貴的話,發展新形態貿易就會存在困難。這就是為什么2013年8月22日上海自貿區剛被批準成立的時候就立馬提出了“要把臨港新城100平方公里全直接加進去”。今年3月份,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搬到了臨港,就是希望中央能夠批準自貿區擴圍。
NBD:那么從目前來看,擴區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
陳波:對,因為實體經濟要不斷發展,在土地、空間上出現了瓶頸。
NBD:在金融領域還有哪些開放的政策建議?您之前認為金融開放的步子比較小一點。
陳波:金融開放方面步子邁得有些小,是因為金融與實體經濟不一樣,它側重于對未來的投資,所以只要是給了一個很好的希望,企業就會愿意來進駐。之所以說金融做得不盡如人意,是因為它的FTU賬戶折騰了6個月,直到今年5月底推出后還有較大限制,低于預期。
金融應該怎樣開放?2013年12月2日央行支持自貿區30條細則(央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里面說得很明確,金融的FTU(同業機構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應該慢慢落實,這個肯定是下一步要做的。第二,利率市場化,現在已經開始把外幣一般存款的存款利率放開了,放開人民幣存款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我們正在期待這一項被推廣和復制。
當然,存款利率放開現在還是限制在大額上,將來要推廣到小額,還要從機構推廣到個人,這都是上海自貿區接下來這一年將要嘗試的。
在人民幣國際支付方面,上海自貿區做得比較好,因為這方面風險比較小,而且規模比較小。現在海外代購雙向支付都可以實現。跨境采購的企業都已經上線了。只是現在體量很小,只有十幾億元的規模。
NBD:中央對上海自貿區的評價是怎樣的?
陳波:大方向是肯定的,但希望它走得更快一些,放開的膽子還不夠大。這些可以從今年5月份習主席和李總理的講話中看出端倪。習主席說“放開膽子做”,李總理說“要看各部委還有哪些能再支持的”。
NBD:中央說的“膽子大一些”要到什么程度?
陳波:上海自貿區改革總有風險,風險誰來承擔?如果不把改革者的思想包袱放下來,總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當年深圳改革,“改革創新”成了特區內一種約定成俗的風格。
中央也提到說“可復制可推廣”,這說明將來自貿區形式是可以向全國推廣的。“可復制可推廣”并不是上海要做的,而是中央要做的。但是現在很多人認為這是上海的責任。
4月我跟中央匯報了,現在“復制推廣”的說法少了很多,現在中央已經不那么提了。
上海自貿區要做的事實際上不應該是“可復制推廣的東西”,應該是探索一切適合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措施。只要是適合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上海自貿區就應該去嘗試。
(本報記者韓冰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