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4-09-11 07:24:21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日出席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時表示,堅持區間調控的基本思路,只要經濟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點、低一點都屬于合理區間。多位專家認為,高層最新表態說明經濟政策重心正在從“穩增長”向“促改革、調結構”轉變,在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方面將加大力度。與此同時,經濟增長目標更注重“彈性”,全面寬松的“舊常態”不會再現,取而代之的是定向調控的“新常態”。
穩增長就業較充分是下限
民生證券認為,李克強總理明確表達了兩個觀點:一是重新強調增長目標的彈性,顯示出對經濟波動的容忍度;二是重申經濟仍處于合理區間,反駁了近期數據異動造成的經濟失速擔憂。7、8月份表現疲弱的發電量、信貸等數據是高基數、外部經濟低迷以及內部深層次矛盾造成的正常調整,符合政府預期。只要就業不出問題,經濟就處于合理區間。
李克強指出,穩增長就是為了保就業,調控的下限是比較充分的就業。隨著總量擴大,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迅速,經濟增長的就業容量擴大了,對波動的容忍度也提高了。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認為,盡管GDP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就業形勢不錯。此外,政府相關數據表示,勞動需求和勞動力供求之間的關系正在改善,需求超過勞動力的供給。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執行副理事長張曉強認為,在未來一段時間甚至更長時間內都不會保持很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我們的重點將放在質量、效率方面,而不是光考慮增長的速度。”在重質量的同時,努力改進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產業升級。張曉強認為,以前過度依賴于投資和出口,但未來中國將更多地依賴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具體而言,過去經濟增長主要是制造業來驅動,但未來更加重視服務行業發展。
加大經濟增長的預期彈性意味不會出現大規模“強刺激”或全面寬松政策。民生證券預計,經濟政策仍將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預計中央不會輕易使用全面降息、降準工具,而是通過定向再貸款等“小招”實現“定向降息”功效。
強改革用好創新“金鑰匙”
李克強在致辭中表示,下半年和今后一段時間,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結構性改革促進結構性調整,用好創新這把“金鑰匙”,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而在9日與企業家代表交流時,李克強也指出,中國不靠強刺激推動經濟發展,而要靠強改革激發市場活力。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李稻葵認為,改革應分兩個步驟,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通過清理政府行為,打擊腐敗。同時,大幅度減少政府對于經濟事務的干預,特別是審批制的干預,以及對于經濟經營行為的直接干預。其次是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包括國有企業改革的嘗試。“目前的重點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自下而上的改革將逐漸到來。”
對于結構性調整,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分析認為,一方面中國正從制造業為主導的增長模式轉變到服務行業為主導的發展模式。能源結構將進一步從傳統的煤炭主導轉向天然氣、風能、太陽能燈清潔能源。與此同時,制造業價值不斷提升,并通過科技和制度創新實現。馬俊認為,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型行業將進一步往下分解,并向其他新興市場轉移。
李克強表示,將繼續用好和盤活財政金融增量與存量資金,進一步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更多惠及“三農”、小微企業、服務業。把“改革的紅利”轉化為“發展新動能”、“民生新福祉”。
民生證券認為,如果說上半年“微刺激”信號的實質是穩增長,那么下半年“新常態”信號的實質就是促改革。根本出路是推進改革和結構調整,將存量和增量貨幣引導至“三農”、小微和新興產業。改變國有部門資產高收益和低風險特征需要約束無效投資和提高國有部門資金使用效率;需要深化政府職能轉變、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硬化融資主體財務約束;需要通過簡政放權、打破壟斷和結構性減稅政策,切實增強“三農”、小微和新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促開放積極擴大出口
李克強表示,中國將堅持實行更加積極主動地開放戰略,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重視穩定出口,積極擴大出口,加快服務業、沿邊和中西部地區開放。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副總裁朱民認為,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的增長出人意料的疲軟。當前全球經濟繼續復蘇,但復蘇的力度不是很強,IMF已把今年經濟增長的前景從3.7%下調到3.4%。不同的經濟體處在不同的經濟周期中。發達經濟體仍然在努力走出衰退,美國一路領跑,而歐洲和日本還沒有完全走出來。朱民表示,現在新興經濟體已經走過周期的高點,多數新興經濟體過去18個月都在減速。
張曉強認為,我國將建立起一個新的框架,更加開放,包括如何對比外國投資和中國企業的對外投資。對外國投資者而言,中國會建立起一個新的框架,通過實行國民待遇加清單的管理方式,鼓勵外國投資者在包括服務業在內的更多領域投資。張曉強表示,國內一些傳統產業存在產能過剩,但還有很多新興產業,如節能、環保、服務領域、新能源,高科技等有很多投資機會。這些領域的企業可以與外國公司進行合作。
對于加大開放對海外市場的影響,馬俊認為,勞動力成本上升將促進勞動密集型行業轉向其他新興市場,從而促進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將促進這些國家的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此外,中國將轉變為資本輸出的國家。在能源領域,中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也將有較多合作機會。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