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4-08-15 09:59:51
8月13日,農業部正式啟動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及交易平臺,這一舉動被業內人士認為將是中國深化種業改革的重要舉措。
每經記者 張雯 發自北京
中國種業正式步入市場化發展的快車道。
8月13日,農業部正式啟動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中心及交易平臺,這一舉動被業內人士認為將是中國深化種業改革的重要舉措。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農業部了解到,為推動種業市場化改革,農業部已為育繁推一體化企業開辟了品種審定綠色通道,鼓勵企業整合并購轉企的科研機構及其資源,同時中央和地方也已圍繞種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扶持政策。
推動商業化育種發展,是種業改革的一大重點。
在201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中,“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種子企業為主體,推動育種人才、技術、資源依法向企業流動”成為本輪深化種業改革的指導思想。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指出,通過種業科技成果確權和公開交易,將鼓勵科研人員依靠創新,依法獲得收益,從而激發育種創新活力;通過種業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將促進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與種子企業更加緊密地結合,既有利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高種業基礎性公益性服務能力,開展國家良種重大科研攻關,又有利于按照市場競爭法則,形成育繁銷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產業。
過去,種業的創新主體主要是科研單位,而現在則要實現以企業為主體的轉變。為推動種業體制改革,中央激勵政策頻繁推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國務院自2011年起連續3年出臺3個文件扶持民族種業。今年以來,農業部通過采取深化種業科研體制改革、支持企業提高育種創新能力、組織國家良種重大科研攻關、加強種質資源保護管理、推進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建設等手段,深化了種業改革力度。
“過去育種的主要力量是獲得財政支持的科研單位,在其繁育出種子之后,再由國有的種子公司向農民推廣”,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但是這種體制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不高,科研單位可能通過研究論證生產出大量的新品種,但是種子真正到實際生產中去并不受農民歡迎,而外國的種業則是以企業為主體,研發、繁育、推廣一體,直接面向農業生產,對接農民需求。”
在這種情況下,種業亟需得到以市場為導向的方法論指引。
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則提出,要把商業化育種工作推向市場,交由企業來做,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
8月13日,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在全國現代種業發展工作會議上透露,為深化種業體制改革,下一步將通過“扶強、管嚴、促合”等方式,大力扶持種子企業創新和發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種子企業的總量已由3年前的8700多家減少到5200多家,減幅達40%,而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企業106家,增幅近2倍;銷售額過億元企業119家,增幅30%;前50強種子企業銷售額已占全國30%以上。這也意味著,種子企業的兼并重組在不斷加快,而種子研發、生產的集中度進入了提升階段。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