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8 01:24:03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史青偉 發自上海
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今年上半年的支付收單市場,用“亂”一點都不為過,央行此前暫停8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新增商戶業務,似乎并未取得警示收單市場機構的效果。
中國銀聯業務管理委員會 (以下簡稱銀聯業管委)近期下發的《2014年上半年銀行卡受理市場規范工作通報》(以下簡稱 《通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確認違規商戶46萬戶,占活動商戶的5.84%,全國實施約束商戶約19.7萬戶,約束金額高達3.56億元。
《通報》還提到,上半年新型違規頻發,出現大規模轉移交易、直連發卡銀行甚至買賣通道以及利用切機搶奪商戶資源等新的問題,銀聯建議,人民銀行在前期措施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收單業務監管力度,對“停新”以外違規機構啟動專項檢查。
業內人士預計,對支付機構的監管政策將趨嚴,可能會有更多支付機構被暫停新增商戶業務。
銀行和非金機構均涉違規
《通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確認違規商戶461936戶,占活動商戶的5.84%,其中非金機構違規商戶355835戶,占全部違規商戶的77.03%,銀行違規商戶106101戶,占全部違規商戶的22.97%,違規商戶均已完成整改或撤機。
2014年上半年,全國實施約束商戶197044戶,約束金額達3.56億元,補償發卡銀行3.12億元,其中非金機構約束金額2.62億元,銀行約束金額0.94億元。
違規約束,是指銀聯業管委指定的銀行卡受理市場細則,從2009年開始央行要求銀聯對市場上出現的不正當情況展開自律工作,根據細則,對違規的支付機構罰款,并“按照現有7:2:1的分成比例”補齊受損方差價。
對于受人詬病的“套碼”行為,《通報》顯示,2014年上半年,全國共確認違規套用低扣率商戶183275戶,占全部違規商戶的39.68%,其中違規套用低扣率MCC商戶150585戶,違規套用低扣率依然是目前市場違規的主要問題。
而從違規機構來看,銀行和非金機構皆難“幸免”。《通報》以違規占季末活動商戶比為標準,銀行方面,北京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位列前三,違規占季末活動商戶比分別達到17.61%、6.96%和6.35%,而非金機構方面比例更高,上海德頤、盛付通、杉德電商占據違規榜前三,違規占季末活動商戶比則分別高達63.82%、60.39%和58.92%。
某國有銀行收單業務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的收單市場,主要的違規方式為商戶類別套用,線上線下渠道價格套用。因此,他建議簡化甚至取消行業價格分類,縮小行業價差,并對線上和線下渠道實行一體化定價,促進收單市場的平穩、有序發展。
不過,對于收單市場的現狀,業內看法較為一致,就是競爭激烈,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不惜違規來獲取商戶。
某大型支付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商業銀行收單業務部門為了給本行客戶提供其他服務,不惜犧牲收單業務部門利潤,甚至向商戶開出零費率,這并沒有遵守此前發改委的規定。
或有更多支付機構受罰
《通報》提到,今年上半年,新型違規頻發,包括大規模轉移交易;直連發卡銀行甚至買賣通道;利用切機搶奪商戶資源以及違規布放二清機。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新型違規方式中,切機的影響最為惡劣。
所謂切機,類似手機的“刷機”,一般以免費降低扣率為誘餌,勸說商戶升級POS機程序,然后偷偷卸載或者破壞競爭對手的原有程序,換上自家的軟件,使之變成自己的客戶。從外觀上看,POS機沒有任何變化,但其實已經換了資金清分路徑,收取手續費的東家也換了,商戶對這種特洛伊木馬式的“升級”往往蒙在鼓里。
《通報》提到,根據機構投訴,樂富、中匯、快錢等機構為擴大收單市場份額,授意或指使外包機構利用切機搶奪商戶資源,同時大量偽造商戶名稱和代碼,加劇了收單機構間惡意競爭,擾亂了銀行卡受理市場秩序。
上述國有銀行收單業務負責人表示,在現有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只要有套利空間,收單機構的套利沖動就很強。
層出不窮的違規方式,也使得外界預期監管層監管政策或趨嚴,甚至不排除暫停了更多支付機構新增商戶業務。對此,《通報》中的措辭也十分嚴厲,“建議人民銀行在前期措施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收單業務監管力度,對‘停新’以外違規機構啟動專項檢查,對查處嚴重違規機構適時暫停新增商戶業務。”
而對于之前受到處罰的8家支付機構,《通報》建議制定“停新”機構驗收標準,對于驗收不通過機構繼續暫停新增商戶,甚至強制退出市場,鞏固前期監管成果,遏制銀行卡受理市場違規行為。
上述某國有銀行收單業務負責人表示,暫停更多機構新增商戶業務屬于監管機構的策略,個人不好推測。不過,現在的市場情況監管機構肯定有所掌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通報》將抄報至人民銀行相關領導及支付結算司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