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5 01:46:56
為探尋吉林省經濟放緩的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前往吉林省長春市采訪。當地一名政府部門人士稱,吉林省發改委等領導目前多在外地調研,且希望記者對吉林省的難處予以理解。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吉林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吉林
剛剛過去的七月末,東北地區獲得了新關注。在7月31日召開的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強調要深化改革,破解難題,增強東北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此次會議也明確指出,當前的東北面臨著新的挑戰:去年以來,該地區經濟增速持續回落,部分行業生產經營困難,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凸顯。
日前公布不久的上半年經濟數據,印證了這一“挑戰”的嚴峻性。二季度經濟增速環比下降的五個省市里面,東北就占了兩個。不得不承認的是,十年前的那句“再有十年,東北就能實現全面振興”受到實踐考驗。
這個曾經的龍興之地,如今站在十字路口。
東北的問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看在眼里。
“東北存在著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在邁向市場經濟進程中遇到了許多特殊困難。”7月31日召開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會議上,李克強如此說道。此次會議為“歷史舊賬”較重的東北在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等方面開出了三味藥。
統計顯示,目前除黑龍江外,在其他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發布的經濟“半年報”中,有5個省區上半年經濟增速與一季度相比出現下降。東北的吉林與遼寧兩省,都處于這5個省區中。
在已公布上半年經濟增速的省區中,吉林排名下降至第28位,為全國倒數第四。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吉林GDP增速為6.8%,環比回落了0.2個百分點,為近3年來同期最低值。而年初該地制定的經濟增速目標為8%。
為探尋吉林省經濟放緩的原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前往吉林省長春市采訪。當地一名政府部門人士稱,吉林省發改委等領導目前多在外地調研,且希望記者對吉林省的難處予以理解。
另一位工信廳內部人士回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道,由于吉林省上半年經濟數據不好等原因,廳內不想接受采訪。
對于吉林經濟增速放緩,吉林省智庫研究員劉庶明總結道,原因包括,前期國家直接給予東北的各種政策的效益在逐步減退,吉林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以及結構上的難點。
而此次李克強總理開出的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加強民生保障,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緊扣轉方式、調結構,做強實體經濟等“藥方”,正為吉林等東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經濟動力不足/
上半年經濟數據的發布,讓這個中國北部的省份——吉林,遭遇了一次經濟寒流。
今年上半年,吉林省經濟增速為6.8%,與2013年上半年的GDP增速9%、2012年上半年的12%相比,為3年來同期最低值。
劉庶明表示,吉林省經濟增速的放緩,與前期國家直接給予東北的各種政策的效益逐步減退有關,更與目前的“三駕馬車”的狀況聯系緊密。
數據顯示,吉林省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0%,增幅比一季度提升1.0個百分點,低于當期全國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位于全國第23位。
劉庶明表示,“十一五”期間,東北經濟快速發展主要靠投資,吉林的投資增速曾經有幾年高居全國第一。但當前因動力不足,吉林的固投拉動有所減弱。
這與房地產投資放慢有很大關系。今年上半年,吉林房地產投資268.29億元,比去年同期的351.8億元下降了23.7%。
進出口方面,上半年吉林省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1.1個百分點,高于當期全國平均增速1.0個百分點,但其中的出口總值為26.79億美元,同比下降20%。
對此,劉庶明認為,盡管吉林的進出口較過去有所改善,但由于吉林的經濟外向度低,不到10%。而全國的外向度達60%,廣東、浙江等地甚至超過100%,所以,吉林省的進出口動力目前也顯然不足。
外向度低也表現在汽車制造業上。汽車產業一直被認為是拉動吉林省經濟的朝陽產業,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2013年,吉林省內汽車產銷量達到了224.7萬輛,在汽車的出口上,去年全省出口整車不足千輛,主要銷售到非洲、拉美等地區。
此外,劉庶明還認為,吉林省尚未形成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歷史習慣等使得人們愿意前往遼寧等省采購。
藏在疲弱的數據之下,是吉林省產業結構不合理。且整個東北地區都面臨這樣的問題。當前制約東北振興的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國企改革有待深化等,成為政府及學界的一致共識。
結構性難題待解/
據了解,2013年吉林的第二產業比重為52.8%,其中,重工業增加值是輕工業的2.3倍,顯示結構偏重。而第三產業比重為35.6%,為全國罕見的低于40%的地區,不如貴州和西藏,也低于新疆36%的比例。
劉庶明說,東北振興已十年,但吉林的服務業增長速度很緩慢,結構調整的結果是農業比重下來了,但工業增長比較快。
工業結構偏重的同時,工業增加值卻同比下滑。數據顯示,吉林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比去年同期的11.3%低5.4個百分點,與2012年上半年的14%相比,更是下跌了2/3。這一工業增速也比當期全國平均增速低2.9個百分點。
吉林省重工業面臨頹勢,與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的產業結構,并且遭遇今年重化工業、能源產業下行有關。
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曉群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上半年全國宏觀經濟延續了去年的走勢,處于一個相對低谷期。而吉林省的石油、化工、大型機械等幾大重工業支柱產業,因受國家與宏觀形勢影響,今年以來下行明顯。
此外,作為支撐吉林省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汽車業今年上半年對全省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0%,但同比僅增長8.8%。
劉庶明解釋說,中國汽車業從2002年進入井噴期,那時供給不足,產生了一個十年的黃金增長期。而從2012年與2013年間開始,汽車產業日益面臨供大于求的局面,進入了市場選擇階段,之前的爆發式增長目前不具可能,汽車業作為吉林的主導產業也受到了抑制。
“今年東北的經濟增速都很難提升上去。”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綜合研究所負責人衣保中認為,東北這種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國有經濟為主的經濟結構疊加在一起,市場化程度比較低,調整起來很難。
這也導致了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劉庶明認為,過去國企比重過高,無形中擠占了民企的利潤空間。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緩慢,特別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民營企業過少。
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金兆懷表示,吉林省的民營經濟本身就是塊“短板”,整體實力比較薄弱,企業規模大都較小,不如發達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創造的價值高。而且,因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仍面臨許多困難,政府行政職能的改革還有待加強,。
甚至有專家表示,結構轉型的根本取決于能否在較短的時間內通過改制培育出發展民營經濟的市場生態和體制環境來。
對于結構性問題,有學者認為,吉林等東北地區可以借鑒國外的老基地蛻變的經驗。
在改善產業結構過程中,并不是單純地淘汰傳統工業,也不是致力于發展新興工業。而是對現有一些有比較優勢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充分利用老工業區的雄厚教育潛力,加快技術創新和技術的運用轉化。通過政府政策輸血,獲得低息貸款和政策優惠,最終實現老工業基地自我造血。
面對吉林省當前的經濟形勢,劉庶明認為,完成年初制定的8%的經濟增速目標有難度。但是,微刺激也會給吉林省的發展帶來一些動力。
“吉林下半年形勢會好一些,會積極努力達成目標。”劉庶明說。
急需新的增長點/
吉林省急需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
就在此時,李克強總理召開了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工作會議,為包括吉林在內的東北地區發展開出了“藥方”。包括: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加強民生保障,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緊扣轉方式、調結構,做強實體經濟。
并且,會議還為東北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振興東北,最終要靠東北自身,要靠創新創業。”李克強稱:“要做強裝備制造業,抓住高鐵、核電、特高壓等重大項目建設契機,促進技術、產品創新,推動‘東北裝備’走向世界。”
金兆懷表示,東北確實很有潛力,此次吉林的發展可借助總理再提振興東北的東風,乘勢而上,將吉林省的經濟發展起來。進一步按市場經濟的要求,明確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所需條件。
“創新”是總理指出的方向之一。7月31日召開的吉林省工業經濟運行暨轉型升級工作會議,就體現了對這一方向的重視。會議出臺了《關于加快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創新省級引導資金的使用方式,將60%以上的資金用于支持產業集群內的重點項目建設。
“要刺激經濟回升,最重要的就是解決中小企業的問題,解決民營企業的問題。有一個較好的經濟支持,可能經濟恢復起來就比較快。”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專家陳永杰說。
此外,對于當地支柱產業汽車業的發展,劉庶明認為“中國汽車要發生革命”,要落實創新,繼續發展新能源汽車等,將步子邁出去。
并且,多位專家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及吉林將來可以多發展旅游業。
“東北最值錢的是東北的冷涼氣候。”劉庶明說,吉林長白山的清爽氣候在全國來說是具有競爭力的。雖然南方少數高山區也為冷涼氣候,但是不成規模,無法與吉林競爭。未來可以形成“一避暑到吉林”的消費氣候,拉動經濟發展。
發展吉林省經濟之外,金兆懷還強調,東北振興是整體的,不能孤立去一個省一個省振興,應該東北區域一體化發展,互通有無,相互協作與協調。
劉庶明認為,在新一輪的產業競爭中,東北完全有希望成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最佳區域,如承接北京的軟件行業中相對低端的產業。這也與中國東北具有良好的裝備制造業基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有關。
吉林一民企9年未獲貸款扶持政策“總理急,地方不急”
每經記者 周程程 發自長春
“企業已經辦了9年,但一筆貸款都沒有得到過。”8月2日,吉林省長春市一位互聯網行業民營企業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無奈地說,據悉,他了解的很多民營企業也未享受到小微企業政策優惠。
然而,公開資料顯示,國家自2008年就開始對小微企業實施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此后不斷擴大優惠面,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上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給出“十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李克強總理提出,要出臺“硬措施”。除國家層面外,吉林省也推出了諸多幫扶小微企業的優惠措施,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不過,一位不愿具名的前吉林省政府工作人員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問題多出在政府的具體辦事人員。拖延、逐利的工作方式,使得許多民營企業在最后的工作程序上遭遇“卡殼”,導致政策無法落地。
對此,吉林省智庫研究員劉庶明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吉林需要進行真正的行政體制改革,地方政府部門應列明權力清單,大量減少甚至取消部分行政審批權。并且,可以進行數字革命,推行互聯網行政辦事公共平臺,促進公平與相互監督,提高政府辦事效率。
但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未打通下,吉林的民營經濟也相對薄弱。
小微扶持政策執行不力
前述不愿具名的民營企業家介紹,他的企業員工有50余人,屬于小微企業,但是9年期間,不僅沒獲得過任何貸款,且國家出臺的諸多扶持小微企業政策,也絕大多數沒有享受到。并且,他了解的民營企業也有很多未享受到應有的扶持政策優惠。
實際上,這并不是個案。今年4月博鰲亞洲論壇上發布的《小微金融發展報告2014》顯示,56.9%的參訪企業表示未享受到國家關于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
不僅國家扶持小微企業的許多政策未落地,地方直接頒布的優惠措施,許多民營企業也未曾享有。
“現在正趕上全民創業政策優惠,但我們沒享受到一條優惠。”該企業家說。他舉例稱,吉林省有政策規定,小微企業招大學生享有優惠,但其企業招聘多位大學生,一次優惠也沒有得到。
談及原因,該企業家面露難色,“政策落實起來還有各種原因。說是說,做是做啊!”他感嘆道。
對于政策落實中的“梗阻”,上述前吉林省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存在“總理急,地方不急”的現象。地方政府領導尚且能夠解放思想,下發并履行政策,但流程走至具體辦事人員時,就出現了“短路”。一些拖延、逐利的思想,使得一些馬上就能辦的事情還得“研究研究”。
東北師范學院經濟學院院長金兆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民營企業的幫扶政策執行應更寬松與透明。
行政體制急需改革
針對上述現象,上述吉林省前政府工作人員分析稱,政府部門里有些辦事人員的觀念落伍,導致政策難以落地。
他認為,“官本位”思想下,對于錢財利益又有訴求,加之目前存在行政體制的弊端,一些辦事人員權力尋租、“吃拿卡要”的現象依然存在,制約了民營經濟的發展。
金兆懷分析認為,在現實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給經濟發展設置的一些障礙,如一些繁瑣的審批程序,實際上嚴重束縛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市場型經濟,應該市場起決定性作用,企業是主體,只要不違法,不違反國家規定,我們就應該根據市場來決定發展方向與政策措施。”金兆懷說,這需要調整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做到鼓勵、保護、支持創新創業。
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看來,政府政策打折的原因還存在如下可能性:雖然國家要求減稅,但由于目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地方征稅任務繁重,為保障和穩定財政收入、完成預定任務,減稅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容易產生偏差。
“例如,中央明確‘營改增’改革中對稅負增長的企業進行財政補貼,但有些地方由于財力有限等因素,并未執行,導致企業遷移至有補貼的地方。”胡怡建說。
民營經濟發展受制約
小微扶持政策未落實的同時,吉林省民營經濟發展也相對薄弱。
劉庶明認為,由于東北地區原先國有企業比例過高,民間的各種經濟成分較少,故為民營經濟預留的市場空間也小。這導致了目前民營企業與國企競爭難度大,民營企業利潤被壓縮。
“國企的波及、連帶效應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曉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舉例說,吉林的汽車產業相對發達。但是,汽車業卻未能利用擴散效應將吉林省帶動為一座真正的“汽車城”。
李曉群解釋說,國企運作會有許多配套廠,如“一汽”的零部件配套廠有無數個,但是這些配套廠多位于南方,帶動了南方民營經濟的發展。而吉林僅是陸續剛開始有,效應還未很好發揮出。
在金兆懷看來,民營企業占比小與東北地區 “創業思想不強烈”的觀念也有關。東北黑土地適宜生存,容易解決溫飽問題,加上害怕行政審批的繁瑣,使得東北破釜沉舟式的開拓精神相對欠缺。
此前,李克強總理也指出,振興東北,最終要靠東北自身,要靠創新創業。“要靠改革激發上億東北人的積極性,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社會活力。要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讓東北變成創新創業的新熱土。”李克強說。
這也意味著,“一公務 (員),二公辦,實在不行再吃民營飯”,這一老工業基地公認的擇業觀要被盡快摒棄。
具體方法而言,吉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等專家建議,吉林省應開放民間投資領域,堅持全民創業扶持政策,培育更多優質市場主體。通過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合作,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做好生產要素銜接,為中小企業開拓市場提供相關平臺。
此外,孫志明還認為,吉林省還需要在吸引高端科技和經營人才方面下大力氣。政府部門可以采取措施鼓勵企業通過股權激勵、期權激勵、分紅激勵等獎勵措施吸引高端人才,還可以將鼓勵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下海創業的政策拓展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提高民營企業的技術水平。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